父母成长营·对话
【家长对孩子好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但这个“好”或许有不一样的解读,父母认为的“好”,也许不是孩子需要的,这个“好”也许过度,过界了,所以孩子不领情也在情理之内。
正确的方式除了有好的心念,更要找对具体方向,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为孩子提供心理能量,这样才能让孩子觉得是适当的,真正的“好”。
在这里分四期解读孩子需要的“好”指什么,父母又该如何创造恰当温暖的家庭氛围。】
今天分享第二个:孩子有被肯定的需要!
父母作为一个社会人,在工作、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体验:当你的工作得到别人的肯定,获得较高的报酬,内心是否会感到愉悦;在生活里面,妈妈烧了一个菜,得到家人的赞许,被夸“这个虾真好吃!”你内心的感觉是怎样的!
很显然,被肯定,被认可,被赞赏,是每一个生命的价值需要,这种正向的体验构建了人类自尊的基石。同样的道理,当孩子肯定,被认可,被赞赏时,他们的内心会变得更有力量。
在孩子的学习生活经历中,难免遭遇挫败或遇到不如意,例如学习上的困难;例如任务上的不顺心,难免会让孩子产生自我怀疑,这几乎是必然的场景。但应对的结果确实迥异的,一个常常被肯定被认可被赞赏的孩子有快速的复原力,能在合适的时间里恢复饱满的自信,积极的应对生活中的困境;反之,一个经常被否定被讥笑被责骂的孩子,会更快地失去自信心,甚至一蹶不振。
也许有的父母会说,肯定孩子听起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就是多夸夸孩子的意思。很多爸爸妈妈也在生活中去尝试着表扬孩子,但在孩子的体验中却感觉到很多否定。这里有一些父母意识到的隐蔽式否定表达,可供对照,避免踩雷。
01 直接比较
经典短语:别人家的孩子
“你这张画画的真好,不过你同学比你画的更好。”
“你上了2小时课,可你同学上了4小时课。”
“你能坚持下来很不错,毕竟你没有隔壁小毛的天赋!”
“你今天完成作业很好,只比小张多错了3道题!”
父母这样“前扬后抑”的表达潜藏着对孩子的不满意,与其他孩子的对比中找差距本身没有错,但父母经常这样的表达并不能达到激励孩子超越别人的目的,如果是青春期的孩子,还会起逆反作用,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肯定也是虚伪的,主要是为了后面与其他优秀孩子的比较。
02 指责或道德评判
经典短语:你真笨!不是学习的料!
“你这样做太不靠谱了。”
“你好小气。”
“你咋这么笨呢!”
“真胆小,像个小姑娘,不是男子汉!”
在日常生活里面,父母这样的指责性表达绝对会引发孩子的敌意和对抗,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往往高估,因此当遇到竭力贬低自己的父母,会让他们产生巨大的心里落差。即使有时候父母是无心之语,但对于敏感的青春期孩子来说,他们不会去判断这句话背后的动机,一概认为是对自己的贬低和指责,从而引发家庭冲突。
因此,父母需要留意自己不小心溜出口的指责或者道德评判。
03 恐吓或者悲观预测
经典短语:你将来能做啥?啥也不会
“你不努力学习,以后找不到工作,长大捡垃圾。”
“你和ta交朋友,你以后也跟ta一样没出息。”
“明天不要上学了,跟我去打工”
“你连个小事都做不好,以后工作能做啥?”
这种表达的背后是家长对孩子未来不确定生活的担忧或者更直白的说是恐惧。父母的心中也许对孩子有一个“人生规划”或者说有一个既定轨道,只有在轨道里行驶,才会让他们感到安全。例如当年海淀父母流传的一份从幼儿园到世界名牌大学最终世界500强入职的攻略,每一步都有详细介绍,孩子一旦有脱节,就会让父母感到巨大的恐慌。
对于孩子来说,有时会配合父母完成一个既定轨道,有时因为各种原因会偏离轨道,孩子会有自己的选择。这时候父母这种说话方式意味着不信任,不信任孩子,孩子的体验就是一种否定。
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一定要学会肯定孩子,首先要避免使用以上三种隐蔽否定式的表达方式,再使用积极正面的表达来传达肯定。
当然也不是笼统的“你真棒!”“你真好!”
正确的表达方式:描述孩子在做的事情的细节,描述孩子努力的过程,再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个肯定的方法为可以总结为一个简练的公式:陈述观察细节+表达肯定的感受。
举几例子:
“你刚才安静写字的样子,我拍下来了,你的神情非常专注,我很感动!”
“哇,这是你整理的家务么?窗明几净,物品摆放都很整齐。简直是金牌管家,点赞!”
“这项作业你完成的很不错,计算正确率很高,我觉得你一定也为自己的进步而感到高兴!”
发布于: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