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还合浦廉为珍

南宋刻本《后汉书》书影,这一页展示的是《循吏列传》中的《孟尝传》,最左边一行写有“踰岁,去珠复还”,说的正是“珠还合浦”的故事。资料图片

成语“珠还合浦”指的是物失而复得、人去而复回。这一成语的背后,是动人的廉洁故事。珍珠固然珍贵,但更为珍贵的是廉洁的品行。

海丝大港 循吏除弊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南越国灭,汉朝在其地设置了九个郡,合浦郡为其一,下辖合浦县、徐闻县等五县,合浦郡治设在合浦县,也就是今天广西北海合浦县。

“合浦”本意指江河汇集于海之地。作为南流江注入北部湾的入海口,汉代,合浦与相邻的徐闻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经济繁荣。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当时汉朝使者和商人携带各种丝织品等中国出产之物,从合浦、徐闻出发,沿途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甚至非洲的国家贸易,换回“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等舶来品。今天,我们可以在合浦的汉代文化博物馆中,看到夺人眼目的水晶玛瑙、琥珀松石等,它们多是循海上丝绸之路从异域输入,见证了合浦往昔的繁华。

其实,合浦本地有一项人见人爱的特产,这就是珍珠。清代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说:“合浦珠名曰南珠。其出于西洋者曰西珠,出东洋者曰东珠。东珠豆青白色,其光色不如西珠,西珠又不如南珠。”合浦珍珠在古代既是商品,也是珍贵的贡品。

《后汉书·循吏列传》中记录了一位叫孟尝的循吏。他曾任合浦太守,到任时,本来盛产珍珠的合浦竟已无珠可采。一问才知,原来此前几任太守为人贪婪,为了获得珍珠,不顾蚌孕规律,威逼哄骗百姓下海无度采集,以至打破生态平衡,“珠遂渐徙于交趾郡界”。珍珠产量下降,对于合浦而言,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商旅不来,贸易不通,物资匮乏。受影响最大最直接的还是以采珠为生的百姓,他们平时采珠以换取粮食,如今无珠可采,就无法以珠换粮,难以养家糊口,极度贫穷者甚至饿死于道。孟尝“革易前敝”,禁止滥捕乱采,让珠蚌有休养生息的时间。不到一年,合浦的珍珠产量恢复,“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这就是“珠还合浦”的典故。

孟尝高洁,他“少修操行”,曾在郡中担任“户曹史”,即协助户曹办理民户、祠祀、农桑等事务。后来,孟尝接连“举孝廉”“举茂才”,曾任县令,以廉洁善治著称,后升任郡守。合浦南珠细腻光润,浑圆剔透,审美价值、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都很高,作为合浦太守,离任时带两三颗珍珠作为土特产、纪念品回家,看上去也无伤大雅,外人更难以察觉,孟尝却不为所动,告归回到会稽(今浙江绍兴)上虞老家后,仍从事农耕,直到七十岁时病故。同时代人因此称赞孟尝“南海多珍,财产易积,掌握之内,价盈兼金,而尝单身谢病,躬耕垄次,匿景藏采,不扬华藻。”

由于孟尝为官廉洁,为人低调,他回到家乡后,有不少人愿意住在他家附近,以便时时向他学习,聆听教诲,由此可见,美德的感召力有多大。

为政轻简 廉名传世

探寻合浦的行政区划变迁,唐武德五年(622年),合浦郡改称越州,贞观八年(634年),又改越州为廉州。此后,廉州作为专名被长期沿用于路、府、县、镇等不同行政区划,今天合浦县还有廉州镇,是合浦县人民政府驻地。

这片土地之所以被称为廉州,是因为境内有大廉山,而大廉山的得名,是因为东汉初年任职合浦的费贻。

费贻是四川人,“少好学,有志操,为乡党所推重”。他生活的新莽末年,天下纷扰,群雄竞起。当时公孙述割据蜀地,到处招揽人才。公孙述“性苛细,察于小事,敢诛杀,而不见大体”,当时不愿被征召的名士李业、王皓、王嘉等人都遭其杀害,谯玄因其子献出万贯家财方幸免于难。

费贻也在征召之内,但他不愿效力公孙述,遂“漆身为癞,佯狂避世”,将全身涂上漆,身体污损令人触目惊心,并佯装痴狂,以此躲避公孙述的征召,“退藏山薮十余年”,直到建武十二年(36年)公孙述兵败,他才出山。

费贻重节操、讲仁义,在当时颇具影响力。汉光武帝刘秀接见他时曾说:“寡人思卿久矣,未能得见,今幸屈至,喜跃弗胜”,对费贻的品德和声望表示充分肯定,很快便任命他为合浦太守。

新莽末年以来,战乱频仍,百姓颠沛流离,到建武十二年,东汉统一全国时,“天下疲耗,思乐息肩”。一方面,合浦作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终于拥有了安定的发展环境,海外贸易亟待恢复;另一方面,合浦作为边郡,远离京城,又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当时尚有一些社会不安定因素。这样一个政治、经济都比较重要的地方,尤其需要一位忠诚仁义而又有智慧才干的太守。

费贻果然不负所望。相传他到任后,有官员为讨好他,深夜送来当地“土特产”——一颗拇指大小的珍珠,被他严词拒绝,次日即调查官员贪渎之事,并上报朝廷,合浦政风为之一振。

据地方志记载,费贻在合浦期间,“政轻简”,“轻”是指轻徭薄赋,“简”是指慎用刑罚,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前文提到,合浦许多人以采珠为业,以珠易粮,在产珠少时,不免陷入到粮食短缺的困境。为此,他大力推行农耕,奖励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同时引进中原种桑抽丝织布等技术,让当地百姓生活更有保障。

费贻任满离开合浦时,百姓感念他的廉洁为民,攀辕百里挽留,一直送到今合浦县公馆镇一座大山下,后人遂将此山命名为“大廉山”,后来更将大廉山脚下的一块盆地称为“大廉垌”,流经合浦的南流江又称为“廉江”,费贻在城里带人挖的一座井称为“廉泉”。如此多与廉有关的地名,可见费贻的故事与品德已深入百姓心中,深入当地历史文化脉络中。

以费贻和孟尝为榜样的廉州古代官吏,代不乏人。廉州之名始终警醒着他们,勿以不廉污廉州。其中北宋一位叫危祐的官员因直言而被外放廉州,同僚凑钱买了一把扇柄上镶有珍珠的聚珠扇送给他,他感叹道:“方为廉州太守,而执此扇以对吏民,独不愧州名乎?”将聚珠扇退还给同僚,不予接受。史料中关于危祐的记载不多,但记下了他的一句为民之言:“某不敢扰民以固位也!”即不以百姓利益为代价来巩固自己的官位,言辞铿锵,掷地有声。

廉州之廉,不是图一己之名,而是行千秋大道,不是只讲个人品行清正廉洁,而是更注重以民为本、为民谋利。廉官为廉州百姓着想,廉州百姓也一直将他们记挂在心间。

不贵异物 丹心为国

唐朝除了将越州更名为廉州外,还曾将“珠还合浦”作为科举考试的题目。

唐贞元七年(791年)进士试,要求考生以“珠还合浦”为题写一篇赋,限定以“不贪为宝、神物自还”为韵脚。这一科,全国仅取进士三十人。流传下来的《珠还合浦赋》共四篇,其作者,有古稀状元尹枢,以文学名世的陆复礼,以书法著称的林藻,还有后来以夙夜在公留名的令狐楚。

二十六岁的考生令狐楚在珠还合浦的故事中看到古人以仁为贵的价值观,他才思俊丽,文采飞扬,写下了“于惟明时,不贵异物。徒饰表者招累,而握珍者难屈”的佳句,这也成为他一生的信条。《旧唐书》称赞令狐楚“累居重任,贞操如初”,评价不可谓不高,而他也当得起这一评价。

令狐楚生活在唐朝藩镇割据、朋党恶斗的时代,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以大局为重,以百姓为本。令狐楚“善抚御,治有绩,人人得所宜”,任宣武军节度使(治所在今河南开封)时,他废除严刑苛令,以仁慈宽惠治理素来骄横的兵士下属,使其心悦诚服,他还将旧例拨给节度使本人的二百万钱捐出,用来修缮衙署;任天平军节度使(治所在今山东东平)时,辖区内连年大旱,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令狐楚向富户借粮救济贫民,使流民数量大为下降,稳定了社会秩序。

令狐楚对名利尤其淡泊。他于开成二年(837年)病逝,逝前曾对子女说:“吾生无益于时,无请谥,勿求鼓吹,以布车一乘葬,铭志无择高位。”生不求利,死不求名,而当时的他,其实还在山南西道节度使(治所在今陕西汉中)任上,掌管十七个州,是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令狐楚曾在《少年行》组诗中写道:“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廉而无私只为公,丹心从来系家国,廉从来不只是面对财货不动心,更是对高洁品格的坚持,对国事家事的关怀。(作者:赵建国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