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种种,皆是因缘。
听过这样一句话: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诚然,被雾遮住的日子,我们看不清他人,也看不清真实的人心。
倘若认不清他人,那就认清自己。
行走世间,凡是向内求,内攒能量,守住自己的光芒,别去吹灭别人的灯,才是做人最大的智慧。
1
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这世间,从无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正如没有全然相同的两个人。
人,生来就不同。
有人生于高楼,有人困于陋巷;有人此刻正意气风发,有人却在人生的低谷苦苦挣扎。
我们常常习惯以自己的眼光看待别人,却忘了,每个人所面对的世界,并不一样。
你有你的活法,他有他的人生。
分享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
从前,拾粪的、砍柴的和乞丐偶然相遇,闲聊起来。
乞丐忽然问:“如果你们做了皇帝,会干什么?”
拾粪的认真地说:“我要下令让街上的粪全归我,谁敢抢,我就派兵抓他。”
砍柴的接话道:“我要打造一把世上最锋利的斧头,每天用它去山里砍柴。”
乞丐听完,咧嘴笑了:“我要是做了皇帝,就在炉子边上烤红薯,吃到撑。”
这个故事虽然简单,却道出一个深意:人看世界的方式,永远不脱他眼下的生活。
每个人的选择背后,都藏着说不出的故事。
有时,你眼中“看不懂”的人生,也许是别人拼尽全力的坚持。
古人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无关好坏,无关对错。
只是大家的频率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磁场,呈现了不同的状态,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成年人最大的善意,就是不以自己的坐标,评判别人的人生。
世界上,从无标准答案,少一分苛责,多一分理解,方能看见人间万千气象。
2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
南怀瑾先生在《推己及人难又难》中这样写道:
“人活在世界上是互助的,我们的幸福享受,一定有赖于人,甚至妨碍了别人。”
或许只是一次不经意间的言语,却常常添了别人的堵。
而世上最难得便是,未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勿断他人非。
看破不说破是一种慈悲,知人不评人是一种修行。
就像张爱玲的一生,总被贴上“绝情”“冷漠”“刻薄”的标签。
许多人笼统地概括她的性情,只用了四个字——生性凉薄。
尤其是在“钱”上,说她斤斤计较,精于算计。
可很少有人知道,她自小家境虽显赫,却亲历父亲挥霍无度,沉溺风月,最终家道中落,靠变卖家产维持生活。
她曾为学琴卑微地站在烟铺门口,向父亲要钱,却连句回应都没有。
贫穷的阴影刻进了骨子里,她从此懂得:世人不会听你解释,只会拿自己的标准评判你。
她不言苦,不诉苦,理解从来是奢侈品。
很认同一句话:“你只看见我表面的选择,却没看见我背后的局限。”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误解别人,是因为把自己的价值观当作尺子,丈量别人的人生。
却不知,你看到的,不过是他人愿意让你看到的。
一位作家说过:“真正成熟的人,懂得接纳世界的多样性。”
世界不是只有一条路径,人生也不是一场标准答案的考试。
有人工作拼命,不是因为贪财,而是因为背后有家庭需要支撑;
有人低头沉默,不是没本事,而是懂得忍耐,厚积薄发。
关上评判的嘴,张开包容的心,少一分揣测,多一分慈悲,才是一个人最高的情商。
3
敬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
作家三毛说过:“人生最好的方式,是勇敢、自由再加上爱。”
什么是自由呢?
严复先生任北大校长时,就曾这样为自由定义:
“人生而自由,他可以做任何他愿意做的事情,但是必须以不妨碍他人的自由为界限。”
人与人之间,最舒服的状态,不是改造,而是理解。
国画大师黄永玉不仅画艺精湛、文笔风趣,更难得的是,他极懂与人相处的分寸。
散文《北向之痛》中,黄老曾写到与钱钟书的交往。
两人做邻居二十余年,相距不过两百米,黄永玉却只登门两次。送礼也是电话打过,只把东西放到门口。
他知道钱钟书喜静,怕自己这个“闲人”贸然上门打扰了清净,耽误了时间。巧妙的克制,是对他人最大的体贴。
钱钟书闲暇时若想相见,也会先问一句“永玉在家吗?”
得到回应后,才会上门。
这样你来我往、互不叨扰,却把尊重化成了深情,友情更显从容稳妥。
世间万象,本就是千姿百态。
多数人的轨迹,不是所有人的归宿。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允许他人的道德观、生活方式和自己不同,将消除世上90%以上的烦恼。”
我们常说“与人为善”,其实更重要的,是“与人为界”。
人这一生,说到底,修的是自己的心,走的是自己的路。
尊重他人,是一个人最深的教养;修炼自己,才是你最强的底气。
收起锋芒,谦逊待人,不轻易吹灭别人的灯,也努力把自己的光,照得更远。
▽
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其实,人与人之间,哪有这么多你和你,我和我。
生活的本质,本就是在过自己的日子。
即便,我们会遇见各种各样的人,有光鲜的,也有落魄的;有走在前面的,也有暂时落后的。
我们无法成为所有人的光,别轻易泼冷水,别急着熄灭别人内心的火。
人这一生,已够辛苦。
余生很短,请做那个不吹灯的人。照亮别人,也温暖自己。
发布于: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