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心理问答|AI时代,孩子该学什么,来自一位母亲的焦虑

作者 韩明丽

读者来信:

我是一个有点迷茫的妈妈。以前我给娃定的目标可明确啦——数学不好就疯狂刷题,作文不行就报写作班,周末必须学钢琴或者游泳。可自从去年AI火起来后,我突然觉得这些努力都像在打水漂。我在工作中已经用上了DeepSeek、豆包、Kimi这些AI工具,写报告时它能三分钟整理出数据模型,做方案时它能秒出十个创意方向。现在看着孩子背乘法表时磕磕绊绊的样子,我忍不住想:这玩意儿以后连数学都能教,我逼他记这些有什么用?

更让我焦虑的是上周带儿子去上机器人课,老师说现在连乐高搭建都有AI辅助设计。回家路上孩子跟我说:"妈妈,我们老师说以后画画都不用人动手了,AI能画出任何风格。"我站在地铁站里突然就有些不确定了——那我到底该让孩子练什么?那些会被AI取代的技能,还要不要花时间培养?您说像我这样被时代甩在后面的家长,该怎么给孩子指方向呢?

——路迢迢

回复:

读到来信,感受到一种很真实的困惑——那种既想为孩子铺好未来之路,又害怕自己选错方向的矛盾感。其实,你的焦虑并不孤单。AI的迅猛发展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科技泥石流,打乱了许多家长原本清晰的教育规划。但我想说,这种迷茫本身就是一种觉醒,说明你已经开始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而这恰恰是孩子未来成长中最宝贵的起点。

你提到孩子背乘法表时磕磕绊绊,而AI却能在几秒钟内完成复杂的数学运算;机器人课上老师说AI能设计乐高模型,连画画都不需要人动手了。站在地铁站里,你突然感到无所适从——这些技能还有意义吗?这是我们这一代家长都在面临的追问。

我认为,技能本身的意义从来不在于“能被完成”,而在于“完成的过程”。就像AI可以瞬间生成一份完美的乐高设计图,但它无法理解孩子在搭建时的专注、试错和成就感;AI可以画出任何风格的画作,但它无法传递孩子用画笔表达的情绪和故事。乘法表、钢琴、游泳,这些看似会被AI取代的技能,真正的价值在于它们塑造了孩子的逻辑思维、坚持力和身体协调性。而这些,是AI永远无法赋予的。

更重要的是,AI的出现并没有让人类的能力贬值,反而让我们重新发现:什么才是人类独有的优势。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情感表达,这些能力从来不是靠刷题或机械练习得来的,而是需要通过探索、试错和深度思考去培养。

比如,当AI可以生成十个创意方向时,孩子需要学会的是如何从这十个方向中挑选出最贴合需求的那一个;当AI可以设计乐高模型时,孩子可以通过搭建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创造出AI无法预测的组合。与其让孩子机械地重复技能,不如引导他们思考:如何用这些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将它们与自己的兴趣和创造力结合?

教育的目标从来不是让孩子“跑得更快”,而是帮助他们“看得更远”。AI时代,知识的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但如何筛选信息、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是孩子需要掌握的核心能力。与其“逼”孩子记住乘法表,不如陪他们一起探索数学的趣味性;与其让孩子机械地学钢琴,不如引导他们感受音乐的情感表达。

你说自己“被时代甩在后面”,但我想说,正因为你在思考这些问题,你就已经走在了前面。AI可以提供工具和答案,但它无法替代你对孩子的陪伴、理解和引导。你可以试着和孩子一起探索AI的可能性,比如用AI工具辅助学习,但同时引导他们思考:AI生成的答案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能激发新的创意?在这个过程中,您不仅是孩子的支持者,更是他们面对未来的“导航仪”。

最后,我想分享一些具体的建议:

 1.培养批判性思维:教孩子质疑和分析,而不是单纯接受答案。比如,当AI生成一份报告时,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这份报告的逻辑是否严谨?数据是否可靠?

 2.鼓励跨学科整合:让孩子尝试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比如用数学解决艺术设计中的问题,或者用科学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支持情感表达:鼓励孩子通过音乐、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AI可以模仿风格,但它无法创造情感。

 4.动手实践:AI可以设计,但动手制作的过程是不可替代的。让孩子在实践中感受创造的乐趣和成就感。

 5.关注兴趣和热爱: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而不是单纯追求“有用”的技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热爱是孩子面对未来最大的底气。

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让孩子成为“工具”,而是帮助他们成为完整而独特的人。AI可以是工具,但永远无法取代人类的创造力、情感和对世界的热爱。

愿您和孩子一起,找到属于你们的成长节奏。

上一篇:索非亚举办中保师生共读《三字经》活动
下一篇:如何帮助青春期孩子 正确认识自己?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