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足迹背景数据库为什么重要?

转自:中国环境网

产品碳足迹核算一般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受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的可获得性、获取成本等制约,产品碳足迹核算除了要采用计量、监测、检测、统计所获得实景数据之外,还往往会采用碳足迹背景数据,特别是生产过程复杂且供应链较长的终端产品(比如汽车、电子电器),开展碳足迹核算需要大量背景数据。因此,建立统一规范的碳足迹背景数据库或碳足迹因子库是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我国高度重视碳足迹数据库建设。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提出,建设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细分行业领域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印发的《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明确,建立国家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研究细分领域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

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设面临挑战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积累,全球已形成多个由社会力量开发且独立完整的碳足迹背景数据库或生命周期基础数据库,为开展包括产品碳足迹在内的产品环境足迹核算提供了背景数据支撑。随着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向纵深推进,碳足迹背景数据库研究和开发日益受到重视,一些机构和龙头企业开展了相关研究,甚至建成了特定领域的碳足迹因子数据库。但总体上看,我国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设和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依然存在不少误区和堵点。

一是对数据库的认知较薄弱。一些市场主体不了解碳足迹背景数据的计算原理和逻辑,对单元过程数据库、因子数据库、基础数据库的差异和功能认识不清;有的主体过度强调使用碳足迹背景数据,而对实景数据获取、质量控制和管理重视不够。同时,存在混淆温室气体排放因子与碳足迹背景因子的情况,如将电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视为电力碳足迹因子,未认识到碳足迹因子基于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的特点。

二是数据质量参差不齐。一方面,一些地方、行业、领域未能充分认识到背景数据之间的复杂性和关联性,存在“处处建库”“到处开花”的现象,重复、同质化、低水平建设问题较为突出。另一方面,碳足迹背景数据建设尚缺乏统一、科学的标准和技术规范,不同数据库的数据格式、建模计算、结果呈现方式等不同,甚至同一产品或环节的碳足迹背景因子存在较大差异;一些碳足迹数据库数据透明度不够且不可追溯,存在“黑箱”问题。

三是市场推广应用不足。从国内看,我国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以团体标准为主,标准质量尚有待提升,对碳足迹背景数据或数据库的要求模糊且选择规则不统一;相比企业或组织层面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核查,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和认证规模较小,应用场景较为单一。从国际看,我国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在出口贸易和国际市场中的认可度仍不高,国际化推广和衔接互认依然任重道远。

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设亟须加快

统一规范、高水平的碳足迹背景数据库事关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构建,事关碳足迹数据国际对标和话语权。笔者建议,面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需求和绿色贸易市场需求,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统一规范的碳足迹背景数据库。

一是突出规划引领。加强全国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设规划和设计,优化单元过程数据库、因子数据库、基础数据库建设布局,分阶段、有计划开展数据库开发建设,形成全国统一的基础背景数据库与分行业、分领域、分地区数据库(数据集)相互衔接的格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构建碳足迹背景数据库设计、建设、评价、发布等系列标准规范,探索制定基础能源、大宗原材料等领域碳足迹背景因子核算标准,统一边界范围、数据格式、建模方法等,避免出现数据“黑箱”,加强数据质量规范和管理。

二是注重研究开发。推动建设一批碳足迹背景数据库研究和运行平台,接续培育碳足迹背景数据开发专业人才和团队。加强基础数据监测、归集、分析和评价,支撑开展背景数据计算和更新。坚持市场化与公益性并举,探索建立碳足迹背景数据动态更新机制,营造常态化、系统化更新生态。加强产品碳足迹核算数据、披露数据获取分析,反哺支撑背景数据计算。采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提升背景数据获取的便捷性和数据库的智能化水平,实现层层可追溯。加强碳足迹数据库相关知识产品保护,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三是拓展应用场景。加强背景数据和数据库科普宣传,开展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开发和应用竞赛。定期发布、更新推荐或采信的碳足迹背景数据或数据库,让优质背景数据库拥有更大市场空间。适时优化和修订产品碳足迹通用国家标准,填补碳足迹背景数据及数据库采用规则空白。推动在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规则制修订过程中,细化和明确碳足迹背景数据使用要求,实现实景数据与背景数据相互衔接。增强背景数据库与碳足迹服务平台的互嵌性,实现数据共享和无缝衔接。扩大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和认证规模,为背景数据规模化应用创造条件,并实现更多碳足迹背景数据积累。

四是加强国际合作。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加强与国际生命周期基础数据开发和运营机构的技术交流,打造碳足迹数据库研发和建设国际交流平台,加强数据库技术交流和市场推介,开展不同数据库比较研究和评价。深化与有关国家、地区或国际组织和数据库开发单位的政策对话和标准交流,探索开展碳足迹背景数据国际标准研制,推动背景数据互认互信。支持出口企业积极采用国内数据库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加强背景数据跨境流通安全问题研究,积极防范潜在安全风险。

作者单位:向柳、周鑫,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四川省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研究智库);张浩,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成都分中心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