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风光的金融专业,现在到底什么情况呢?是真的被冷落没人再愿意报名,还是在依旧受到热捧风光无限?
文丨金融八卦女特约作者:兴华
· · ·
高考出分,全网都在热议报考专业。不过昔日风光的金融专业,如今却面临不一样的境遇:
“明天的金融就是今天的土木!”
“张雪峰都说了,女孩子没有资源还学金融,除非是漂亮且没有底线”
“金融人都在疯狂考公”
那么,现在金融专业到底什么情况呢?是真的被冷落没人再愿意报名,还是在依旧受到热捧风光无限?这些问题,其实已经有了答案。
1.
/ 金融专业去魅:
国内外双降,终是“崩盘”了?/
那几年,甚至出现一些省份的高考文科前十名尖子生,在填志愿时放弃清北选择两财一贸,让财经专业风光无限。
但现在,在很多人眼里,财经、金融专业终是“崩盘”了。其实不是金融专业变了,而是时代变了:
以前是,学历+牌照+技能就足够挣钱。
现在呢,有学历+牌照+技能都有的人太多了,转变为卷资源。
最先破防的是海外留子,因为现在既是高考季也是毕业季。
读了热门专业——金融工程硕士(MFE)项目——的留子们发现,自己砸了上百万,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这个专业有多贵呢?巴鲁克学院要4.2万美元,耶鲁大学要11.9万美元,牛津大学要5.6万英镑。
钱是砸得够猛,要想靠这个找份高薪工作挣回来,是难上加难。

而国内对金融专业祛魅,比海外留学生更早,从先于高考分数出炉的考研分数已见端倪:
3月份,多家高校发布考研复试分数线,金融专业的分数线下降,最多的暴跌了50多分。
往年的热门选手上财的金融专业考研方向,分数线纷纷下降。

去年还有两家学校的分数线超过400分,今年一个都没有了,分数线最高的也只有365分。
以金融专硕为例,据中国经营报报道,复旦大学2025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为365分,较去年降低43分;中央财经大学2025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为339分,较去年降低53分。

往年金融硕士是大热门,因为金融行业招聘时,对理工本科+财经/金融硕士的学历背景很青睐,银行、保险以及券商的研究所、投行、自营等都喜欢这样的,尤其是券商研究所,本科对应研究行业的专业,再加一个金融、经济或者财会的硕士,那不要太吃香。
这几年,随着金融圈开始合并(收缩),加上计算机、人工智能、医学等专业热度升高,金融人在社交媒体上各种“劝退”,金融专业报考自然就退热了。何况,金融专硕学费连年上涨,有些动辄二十几万,但能有多少薪酬回报还是个未知数。
其实,不只是考研的学生对金融祛魅。去年,两财一贸就已经开始降温,非财经院校的财经和金融相关专业也都在降,分数线低了,排名也越来越靠后。
就拿广东来说吧,上海财经大学去年的物理类录取最低位次是13602名,去年是7755名,2022年是5295名,5年前则是2525名。这样一来,排名差了整整五倍,名次得下滑几十上百。

张雪峰更是在直播间公开强调,“不要报金融,尤其女生,漂亮女生想报要看放不放得开,其他自行脑补”,在他看来,报金融和成绩无关,要么家里有资源,要么就是颜值高豁得出去。
这些说法虽然有一定刻板印象,但也是部分真实情况的反映,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2.
/ 金融圈资源比学历重要,
高分和高薪无关?/
现在,连金融圈内人,也在劝退想要报金融的学生。
一方面,金融行业远不似从前风光,收入下降了,福利减少了,公司还越来越严格抓起了考勤,找各种理由扣钱,业绩压力也越来越重,行业卷死了。
另一方面,金融人自己也发现,并不是非得学金融才能干金融,学半导体、微电子、生物医药、数学、计算机一样能干金融:

而且,也有些人担心,报考选了现在热门的专业,四年后也可能就不香了。
不过说实话,虽然表面上金融人嚷嚷着福利待遇差了,但从整体数据看,从业人员和人均薪酬稳中有升。尤其是银行,大部分都微涨了一波,只有少数几个降了一点。

曾经的证券、银行、保险、基金、信托等金融行业岗位,是高薪金领的代表。最高记录曾经的安信信托,2016年时人均薪酬高达231万,这个记录,至今没有一家上市公司打破。
而现在的上市公司人均薪酬排行第一名渤海租赁,第三名陕国投也还是金融圈的,在人均薪酬前20名的上市公司中,按照这么高工资标准养人,员工人数还能过万的,一家是药企百济神州,另外两家就是中信证券和国泰海通了。

说白了,金融行业本来就是个吃资源的行业,以前是具备专业技能的人太少不够用,所以学了还是有点用,现在能干活的人太够了,一抓一大把,金融行业就回归了本质,调配资源,没有资源就无从谈起。
资源二代为啥不进金融圈,因为真来金融圈,他们的资源水平恐怕是不够看的。
其实,资源这个词,十年前是没听到过的。
而现在,公开讨论资源的,就金融圈和钓鱼佬。
但其实就算是金融圈内,对资源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但看了钓鱼佬的视频和解释就能瞬间领悟:

在资源这个词流行之前,人家钓鱼圈把这叫做鱼情,就是一个池子里有多少鱼,多么简单明了,水里鱼多就好钓,一竿接一竿,水里鱼少的话,撒个大网下去都没几条。
金融圈何尝不是如此,十年前什么鱼情,现在是什么鱼情:
银行人十年前地铁口摆摊办信用卡,小区门口发鸡蛋,什么指标完不成?现在的银行人,扫一整栋办公楼都开不出几张卡,还容易被保安赶,办贷款也求着人,实在完不成自己掏钱贷。
券商人十年前是营业部开着就有人上门来开户,散户坐满大厅,投行更是有上市公司老总哈着求着帮自己运作IPO,分析师也被捧为座上宾,俨然是股神附体的金融大鳄。现在的券商人,营业部找不到新客户,投行到处求项目,还得担心被缩减。
就连保险人,那十年前也是比较轻松的,可以跟银行一样送米面粮油鸡蛋,可以直接跟卖车的签渠道推车险,出去还能吹自己是什么“财富规划师”。现在的保险人,只能天天朋友圈狂轰滥炸,弄得跟搞传销的似的,还被调侃“一人干保险,全家卖保险”。
主要原因,大家都在卷存量——鱼被钓走了大半,钓鱼的却从一个人变成了池塘边一大圈人。
3.
/ 想进金融圈,
到底学什么更好呢?/
话说回来,还是有很多年轻人留言想进金融圈,问八妹有什么好建议,简单来说:
第一,如果想去校友遍布金融行业的财经类院校,又怕竞争力不强,可以优先选择的靠技能吃饭的专业:统计、人工智能、保险精算等。
这个从两财的专业设置就能看出来,上财的本科设置里面金融学院也夹带统计,商学院也夹带统计,经济学院夹带了计算机科学,而统计学院和信息学院自己,则是加上了门槛,必须选物化的理科生。而精算是知名烧脑专业,难度和数学系差不多,收入也比较高。

它们厉害就厉害在有门槛,不是什么人都能学,高考总分高的综合学霸,都可能被数学物理拔尖的竞赛生吊打,所以就算招的人多一点,最后能干这个的也不多。比如说精算的证不是毕业了就能考出来的,非常稀缺,所以只要拿到手,放心大胆去找工作,国内外都抢着要的。
就算翻开上财的研究生招生简章,统计和信息学院的专业都还是挺热门的应用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都有,并且有两个比较新的类别,“交叉科学研究院”和“数字经济系”都是最近几年新设立的,里面也多是跟信息和人工智能相关的。
央财的院系设置,统计学院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及信息学院,和上财的差别不大。不过央财有一个特色,是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这个方向现在发展正猛,近些年马拉松比赛、村超、村BA和苏超接连爆火,体育产业的体量扩张迅猛,这个行业前景看起来也不错。
第二,可以选择本科理工+金融财会硕博,更好的方案是,理工本硕+金融财会博,更更好的方案是理工本硕博+在校期间考出CPA、CFA等对口的证书。证券基金期货的从业资格这种门槛低的,更是最好早点拿到手上。
翻看一些基金经理的简历,大家就知道了。
或者,参考券商研究所的行业分组也知道可以选啥专业,医药化工新能源TMT这些组的人,几乎没有一路财会金融这样毫无行业和专业背景的。

研究员干得好,加上行业专业背景,年龄大了跳槽去上市公司也不是不可能。
第三,推荐弯道超车去做高净值人群服务行业。
这并不是为了凑数提的,八妹就认识一些小姐姐,高尔夫球场上班,还有各地的商会、音乐会工作人员,都有手握高净值用户转行金融的,别说进券商银行信托,就算卖保险也是轻轻松松。
甚至有两位熟识的空姐,大概十年前的样子,嫁了基金老总(基金公司是他家族掏钱为主),那还省了上班了。
不过,其实高净值客户也不是见了面就能拿下,他们身边围着转的人多了,这个需要张雪峰说的向上管理的能力,待人接物、言谈举止,都会影响结局,说着容易做着难。
在高净值客户的生活圈中,也不只有服务人员,学历够高的,去做高端教培来拿下潜在客户也是一条路,地位也会高一些。越是土豪对孩子的教育越舍得花钱,而且富豪家的二代们,未来还可能继承家业,早年就多接触混熟了,未来信任感更强。
听上海的校友说,现在上海已经有陆家嘴的C9学霸基金经理去土豪家当家教了,这才是客户从娃娃抓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