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被允许吃冷饮,和被父母限制吃的孩子,长大后差距明显

 | CC · 主播 | 应犹

“允许孩子吃冷饮,会害了ta吗?”

这几天,一个闺蜜给我发来几条消息:

“我好纠结啊,网上说什么的都有!”

于是我问她“你最后怎么做的”时,闺蜜又说:

“不知道啊,孩子哭狠了,实在没办法就只能依着他。”

事实上,每个父母都有此疑惑,夏季天气热孩子想吃冷饮,给还是不给。

正常来说,父母会陷入两难境地:

如果执意不给,孩子哭闹不止,怎么也哄不好;

若同意孩子吃,又担心孩子吃完身体出问题。

抉择不定中,孩子只能在哭泣、耍横中满足自己的欲望;

或在父母坚决不同意的态度中出现心理问题,亲子关系也会出现裂缝。

得不偿失。

不得不说,经过闺蜜这一问,有书君发现:

“给不给孩子吃冷饮”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它却会产生蝴蝶效应,逐渐改变孩子的人生轨迹。

绝对禁止,只会带来绝对渴望

前些天看了一个年轻女孩分享的故事。

她说自己终于大学毕业,在冰箱里囤满了冷饮,打算每天吃一个。

评论区的网友纷纷询问,囤这么多吃得完吗?吃多了对身体不好吧?

女孩却评论区回复:

“自己并不是多爱吃冷饮,买这么多只是为了款待小时候的自己。”

原来她父母从小不准她吃任何冷的、凉的,每次她想尝尝味道的时候,父母就会说她馋。

有一次,参加学校的春游,她带的水壶里的水喝完了,同学们纷纷去买雪糕。

父母就让她忍一下,说很快就下山了。

后来她口渴得不行,只好偷偷恳求小伙伴给她吃一口。

不料这一幕被其他同学看到了,纷纷嘲笑她,还给她取外号“大馋虫”。

那之后,女孩再也不吃冷饮了,直到她大学毕业后,好像情绪反扑一般,开始疯狂囤积冷饮。

不光夏季,冬季也忍不住往冰箱里塞满雪糕,冰淇淋。

看着满当当的冷饮料,她甚至会感觉到一点点安心和满足。

很多人会觉得,这个女孩小题大做。

但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会知道这是过度禁止引发的过度渴望。

最常见的就是在成年后,疯狂购买小时候不被允许的商品,以满足内心的空洞。

若要说他们真快乐吗?

实则不然。

因为他们往往会陷入“补偿-愧疚-再补偿”的循环:

购物囤积带来的短暂满足(“我终于也有了”)

看到堆积如山的商品时的理性厌恶(“我怎么又没控制住”)

再次看到商品时,内心的空虚和愧疚(“再买最后一次,就当弥补小时候的自己”)

正如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

“越是压抑,越是反弹。”

把冷饮当做洪水猛兽,反而会让孩子对冷饮的好奇心不断扩大。

有时候,适当放手一试,也未尝不可。

有两位粉丝父母分享过自己的经验。

一位给4岁的女儿买雪糕,她犹豫再三后还是给女儿买了一个。

女儿却在没有立马吃掉,而是说:

“妈妈说过刚吃完饭吃雪糕会肚子疼,等午睡起来后再吃吧。”

另一位则是孩子在一次户外活动前给自己冻的水被妈妈发现了。

怎么办呢,给孩子喝还是丢掉?

这位家长都没有,而是跟孩子商量:

“咱俩一人一半。”

“运动后不能喝冰水,先过半小时再说。”

半小时很快过去,孩子过来只尝了尝,那股“馋”劲儿没了,也不想喝了。

你看,多数时候孩子并不是嘴巴肚子想吃,而是心理上的需要。

不强硬禁止冷饮,孩子还是挺好沟通的。

所以,在不影响孩子健康的情况下,对孩子多一点信任,相信孩子的可塑性。

那些孩子想吃的冷饮,有时候并不是冷饮本身,而是孩子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探索。

我们不必,时刻提心吊胆。

给孩子过多的自由,同样会害了孩子

就在前两天,刚看到一个新闻。

一个女孩吃完冰淇淋后,突然感觉前额一阵剧烈疼痛,不一会儿,胃也开始不舒服。

去医院后才知道,这是“脑结冰”现象。

也就是,在快速摄入冷饮后,冷气大量进入温热的口腔及上额会产生巨大温差,过度刺激下引发额头中部和太阳穴附近的剧烈疼痛。

当然,“脑结冰”也需要产生条件,上海黄浦区某中医全科主治医师邬婉文说:

一般出现在,大口吃了冷饮之后,对口腔黏膜造成刺激;

第二,在剧烈运动或劳作之后大量出汗,再大量饮用冷饮,对颅内血管造成刺激,引发的头痛。

看到这,不免心惊:

大人吃冰尚有危险,孩子吃冰更要讲究适度原则。

正如工程院张伯礼院士曾说:

“如果喝冷饮过多的话,当时觉得很爽。

但它对人的伤害也很大,会造成血管急剧收缩,会引起血管的伤害。

同时,对脾胃也会造成伤害,造成脾阳受损,脾胃运化功能失常。”

孩子吃冷饮,既要选对时间再吃,也要选对体量再吃。

上周末,小区里发生了一个惊险的事。

住在楼上的小张家有个6岁的女儿,平时夫妻俩对孩子十分宠溺,基本要啥买啥。

刚入盛夏,就给孩子买了很多冰淇淋放在家里。

上周五,女儿在小区玩耍,回到家后全身大汗淋漓,立即吃了两个冰淇淋。

第二天下午,照旧如此,回来后喝掉两瓶冰水。

结果第三天,回来后才吃完一口雪糕,顿时腹痛不止,哭的声音响彻了整个楼道。

当即,吓得父母连忙把孩子送到医院。

事实证明,冷饮虽好,但也不能乱吃和多吃。

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在父母看得见的地方,在父母的准许下再吃。

而父母也不能全然满足孩子的需求。

就像一句话说得好:

“对孩子真正的爱,不是无原则的纵容和宽松。

在合理的范围内,允许孩子自己尝试,才是真正的父母之道。”

允不允许?真正聪明的父母都在“望闻问切”

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草原上有一头驴,每天只吃主人给它的青草,日子一长,便觉得腻。

有次,主人在它的草料中不小心打了一把盐,驴吃得有滋有味。

问:

“这里面加的什么?”

主人回答:“盐。”

驴当场宣布,以后不再吃草料,每天光吃盐。

还没等第二天,当主人再次来喂食时,光吃盐的驴齁得不行,十分懊悔自己曾经说过的话。

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上的“食盐效应”,说的是任何事情,都要适度、适时。

孩子吃冷饮这件事亦如此,绝不是简单的“允许或不允许”一句话能概括的。

给大家总结出一套方法“望闻问切”的方法,聪明的父母早就用起来了。

1.望: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和行为表现

判断孩子能不能吃冷饮最直接的原则就是:

孩子适不适应。

有些孩子身体健康,身体素质好,平时也不容易生病,偶尔吃点冷饮无伤大雅。

有些孩子脾胃虚寒,经常手足温度不足,亦或是有过敏性鼻炎等小状况,给孩子吃冷饮只会增加孩子的身体负担。

2.闻:倾听孩子的想法和需求

《教育的细节》一书中有个观点:

倾听,本身就是处理教育事件的艺术和智慧。

教育孩子,听对了就会轻松很多。

当孩子嚷嚷着要吃冷饮时,不要急于打断孩子,询问孩子想吃冷饮的原因。

如果是因为天气太热,孩子觉得冷饮可以解暑,父母可以参照第一条先判断孩子适不适合。

若不适合,可以回答:

“宝贝,你好像不太能吃这类食物,不过可以给你接一杯温水解渴,你要吗?”

如果是看到其他小朋友在吃,也想尝试。

父母可以说:

“冷饮确实看起来很诱惑,不过我们现在还要玩滑梯,等晚上回家喝一杯果汁,也很解渴,可以吗?”

总之呢,先肯定孩子的需求,转移孩子注意力,同时给孩子几个可供选择的方案。

3.问: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冷饮的影响

想和大家做一个实验。

“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千万不要去想一只粉色的大象。

不要想它长长的鼻子,大大的耳朵,强壮而粉嫩的躯体。”

现在大家睁开眼睛,你会发现,这只粉色大象在你脑海中挥之不去。

这就是著名的“粉色大象效应”。

如果有人告诉你“不能做”某事,反而会强烈刺激你去尝试的欲望。

孩子想吃冷饮时,亦是如此。

“不能吃”“不准吃”在孩子耳朵里更像是“快吃吧”“一定要吃”。

所以,要怎么做呢?

可以先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用讲故事、简单的科普知识、举例子的方法,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冷饮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4.切:切中要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围炉夜话》有句话:

“正而过则迂,直而过则拙。”

原意是说做人太过正直,则会不通世故;行事太过直率,则略显笨拙。

允不允许孩子吃冷饮,很多父母心中自有一条准绳。

但有时候,坚持未必正确,变通才是智慧。

倘若孩子确实从小没有尝过,原则条件内可以让孩子品尝一下;

倘若出门确实没有水,只需掌握好冷饮的容量,也能让孩子试一试。

规则不是绝对,根据孩子的反馈和实际情况教育孩子,才是一个父母最顶级的做法。

前段时间,天气一天天热起来。

我也陷入了“能不能给孩子吃冷饮”的疑虑,我给自己和孩子定了一个规矩:

原则上不吃;

若想吃,可以一周或两周吃一个;

选择了一些温和的水果替代;

给自己和孩子养成早晨喝温水的习惯。

后来,实践了两周,效果出奇地好。

孩子偶尔想品尝一下冷饮,我也不再陷入给孩子吃的担忧和不给孩子吃的内耗中。

点个,与朋友们共勉。

如果你也有其他#夏季避暑好方法#,欢迎来评论区讨论啊!

发布于:北京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