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军评:国强军兴,边军有勇!建军百年倒计时路上的“攻坚”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扬基】

值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之际,五集专题片《攻坚——矢志强军向一流》从8月1日起在全平台上映。本文发布时,《攻坚》只更新了前两集,军迷们期盼的福建舰与其新型舰载机的舰机匹配试验,以及其他新型武器装备的画面并未出现。

不过,本期军评也意不在此,在笔者看来,下个月的大阅兵前后才是品评各路新装备的时候,所以相比预告片里吊的胃口,《攻坚》正片里的装备展示就算有些“缺斤短两”之嫌,也并不让人意外。

在建军节文艺晚会的片花中见到“最不新型”的战略核导弹东风-4(退役后倚在冲刺架上倾斜固定,作为部队战斗精神雕塑),打眼一看倒是让人意外

国强军兴

能与其他三支部队摆在同一屏上,必然有些不寻常

相信前几年看过类似专题片的朋友都能想起,每当片中谈及陆军建设时,出现的多半是诸如“平江起义团”“拂晓雄关旅”等被军迷们冠以“土豪”之名的、陆军重点建设部队的雄姿。相形之下,《攻坚》第一集中,北部战区陆军第80集团军“猛虎劲旅”合成2营堪称平平无奇的96式主战坦克与86A式步兵战车,甚至让一些人觉得“怎么今年‘哭穷’还提前了”?

即使不看战车上的编号,“红军血脉、苏宁部队”、“猛打、猛追、猛冲(该部前身‘三猛三得’精神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是“打得、跑得、饿得”)”这些片中着力展示的内容,也足以说明他们的血脉传承

随着叙事推进,很快就能看出,其着眼点并非局限在装备和使用者本身的技战术表现层面;而是以一次全旅远程机动投送为背景,以一个合成营营长的视角,向观众们展示人民陆军中“平凡的大多数”乃至军迷调侃的“扶贫攻坚重点对象”,只要一声令下,他们将获得怎样的保障力度,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直达千里之外的目标地域。

再进一步思考,那些先进装备琳琅满目的重点建设部队,届时得到的各类保障,必然不可能低于这一标准;包含公路、铁路和水路的综合运力,以及涉及实时调度、通信、保密的军地协同,能够在国民生产生活不受影响下,“举重若轻”搞定这一切的综合国力,才是“打仗就是打后勤”这句老生常谈背后的真正底气。

在上级统一协调下,依托民用滚装船投送坦克装甲车辆,是近年来国防动员中频繁演练的场景

分别依托铁路和公路机动的“猛虎劲旅”合成营与炮兵营分队,在平板车上公路机动的,是信息化程度较高的PHZ10型履带式122毫米自行火箭炮。在这支坦克装甲车辆性能平凡的部队中,PHZ10无疑是“信火一体”长板的关键一环

相比承载着一茬茬老兵们回忆的“闷罐车”,此次展示铁路机动时,合成营指战员们乘坐的已经是旅客车厢。列车经过该部前身“江西红军独立第1团”起家之地时,他们透过车窗向先辈们敬礼的场景,堪称一次经典的任务前教育动员。不过这里并非投送的终点,该营最终在闽东南地区一个看上去平平无奇的站台卸载,准备“于K时在2号地区分散集结,于K+2时摧毁6号目标”。

“不是每个军人都有投身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的机会,今天轮到我们了!”

与此同时,通过公路、水路等其他手段投送的兄弟部队陆续抵达,画面中也展现了此次演习的部分场景,不过此时属于他们的“攻坚”其实已经结束,这点演习场面也并非节目表达的核心思想——这些应该会交给《攻坚》后几集里,那些更能体现“新质战斗力”特征的部队,通过他们在演训场上展现的内容,去解答传统陆军在战争新形态下的“胜战之问”。

即将卸载展开的合成2营坦克2连,展现了坦克连改为14车制后的样貌

“冲滩”中的某旅合成1营坦克2连,可见演训场铺设了大量轨条砦,从二战到今天,它仍被认为是抗登陆作战中,延缓登陆部队机械化部队展开的标准阻绝物之一

总结这部分内容,“猛虎劲旅”从北方驻地闻令而动,通过多路投送入闽,分散集结后立刻投入大项演习。在新一代军迷看来,这可能不算什么,但在并不久远的过去,由于部队战备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军地运力总量与配套对接都存在欠缺,军史画册中这类让人血脉贲张的大场面,基本只属于那些“应急机动作战部队”。

以有着“铁军”称号的原第54集团军为例,1994年7月15日,中央军委[1994]6号文件明确,第54集团军从军委战略预备队改为第二批应急机动作战部队。文件要求,应急机动作战部队时刻保持不经人员装备补充、不经临战训练即可遂行战斗任务(此后被简称为“两个不经、一个遂行”)的四级战备状态——对一些论及战史辉煌程度,并不逊色于54集团军的兄弟部队来说,此时往往只能在国庆等重要时段,短暂保持四级战备状态。

1990年12月1日,江泽民主席在全军军事工作会议上说:“战略预备队、战备值班部队、特别是其中的应急机动作战部队,要作为重点来建设,保证齐装、满员、全训,随时能够执行任务”。这说明,当时相当比例的其他部队在“齐装、满员、全训,随时能够执行任务”这一点上,是要打折扣的。

那次会议更广为人知的是当时首次提出,贯穿之后十多年的军队建设“五句话”总要求:“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

尽管此后应急机动作战部队的范畴陆续迎来扩展,但要让总体规模相当庞大的陆军地面作战部队全部达到应急机动作战部队的标准,长期被视作一个极难实现的目标,动辄“万人千车”的机械化部队更是其中被公认为最难达标的。像“猛虎劲旅”这种12年前才从“老摩步”转型机械化步兵旅的部队,即使有着扎实的训练基础,通常其定位也只是应对驻地当面方向,履行战备任务,用一句大白话说就是,“整建制跨区机动,轮不到你”。

因此,《攻坚》第一集选择将装备非常不起眼的“猛虎劲旅”与战略核潜艇部队、洲际导弹部队和“上甘岭特功八连”所在的空降兵某空中突击旅并列,其目的很可能是“以点带面”讲清楚。伴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近年来历经改革重塑后,“机动作战、立体攻防”的要求已经在人民陆军初步得到了全面实现;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此基础上抠细节、提效率,等到合成旅的投送工作普遍练到滚瓜烂熟,仿佛组织一次轻装五公里一样游刃有余时。无论这是不是在建军百年奋斗目标达成的时刻,这样的内容也就不会占据这类专题片的重要篇幅了。

可见合成旅内“运输投送要素主任”的岗位。通过频繁成建制机动,加速提升合成旅指挥员对投送保障链路的理解程度,对于在学历教育和岗位任职期间很少接触后勤知识的军事指挥员们来说,这是最为现实的补课方式

边军有勇

综合国力日渐强盛,带来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结果,就是像抗日战争这种需要我军全军参战才能救亡图存的特大规模战争,出现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一旦局部战争或冲突爆发,有机会建功立业的部队终究是少数,一些部队可能面临着好不容易调运到一线,结果迎来的是战争结束的消息。相对而言,地处斗争一线、“养兵千日、用兵千日”的部队,天然有着更强的敌情意识和打仗意识,延续着“边军多勇武”的传统。

虽然正片还未全部播出,但《攻坚》预告片中,已经展现我军一线部队近年来与强敌及其仆从力量“斗法”的不少场景:诸如空军苏-30、歼-10战斗机对加拿大CP-140反潜巡逻机、美军MQ-9B无人机,陆航直-10武装直升机对美国海军MH-60R直升机的近距离查证拦截;以及海警部队在仁爱礁临近海域执法,并将菲律宾侵权船只拖离现场等珍贵画面。

即使打了码,灰色的涂装仍说明,这是一架打着“监视朝鲜对抗联合国制裁非法海上运输”旗号,长期在我东海活动的加拿大版P-3——CP-140“极光”

长期以来,官方媒体在报道部队在一线“斗法”时,不外乎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完全没有任何真实“敌机”的画面,完全以平时演训+画外音的方式渲染“敌情”;二是使用历史上拦截其他军机的素材,配合平时演训画面,将叙事节奏拉长到“纵观某部XX年的历史,曾创下……”实现说得过去的“移花接木”;三是目前这种,使用任务中拦截“敌机”的真实素材,但必须在对外发布前进行严严实实的打码处理。

对于这样的处理方式,尽管听到过一些解释,说这样是为了在对外斗争中确保做到“有理、有利、有节”中的“有节”,但笔者恕难认同这一逻辑。毛主席1940年在《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中提出这六个字,是与抗日战争背景下反击国民党顽固派斗争的特殊环境息息相关的;而今人民子弟兵保卫祖国神圣主权,光明正大地将对手挑衅的机型公之于众,有何失节可言?恐怕只能说是某些人的妥协思想又在作怪了。

至少在外军军机机组拍摄的我军军机图像中,从未见过他们会出于什么理由而打码处理

笔者有幸在多个军史馆内,见到过那些不加遮掩打码的照片,乃至那些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战机抬头显示器(HUD)截图,这些真正提气、清晰展示人民军队在一线对敌斗争的场景,理应让全国人民了解和称颂。然而,用智慧、青春与热血缔造出这一个个胜利的人们,对这种现状也很无奈,“宣传纪律就这样,没办法的”。

当然能够理解的是,其中有些故事可能确实需要合适的时机才能公之于众。例如,我军战机与强敌先进战机较量,并最终战而胜之的一些场面,相信哪怕仍是一点素材不出,只凭文字描述经过和地面模型演示,其提气程度也要胜过现在放出的我军战斗机驱离敌大型机、无人机的打码素材。也许随着形势的发展,类似场景会有机会出现在未来的这类专题片中。

总要让人们大概知道一下,有些事为什么会发生

相对来说,可能是因为菲律宾从实力到做派都实在是太不上台面,所以从仁爱礁“以德斧人”事件曝光后开始,我方公布的执法画面都没有给菲律宾留过面子。

此次在《攻坚》当中更是将这起事件作为主人公410天漫长执勤的高潮部分,通过第一人称视角予以展示,展现我海警执法队员巡航战斗南沙、誓死捍卫祖宗海的情怀。而在面对风浪时的“不苦、有点咸”和面对敌人时的“冲我来”,两个场景里海警指战员的朴素话语,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句革命前辈们的战斗口号穿越时空,瞬间鲜活。

这句话与我军电子侦察机飞行员在无线电中对台伪空军战斗机飞行员说的那句“有种开火控雷达照我”,堪称新时代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两大名句

相比数百米距离已算是“拼刺刀”的云端对决,我海警、海军等一线力量与菲律宾侵权军警的较量,距离和交手模式更接近中印两军在高原雪线上的肉搏战。

众所周知,在高原戍边先进事迹报道中,印军只能被模糊地称为“外军”,牺牲烈士日记本中的“印度鬼子”也要被打码处理。而同样与我方屡屡肉搏的菲律宾,并未获得这一“待遇”,而是基本如实公开,从这些报道中的细节门道来看,虽然菲律宾那艘破船“马德雷山”号称不上什么“坚不可摧”,但围绕保卫南沙岛礁主权的一场场“攻坚”,还将在未来几年持续上演。

无论是那些每年战斗起飞架次远超内陆部队、随时可能按下空空导弹发射钮的战斗机飞行员,还是那些常年与侵略者们面对面、手握“自拍杆”的海警执法队员,在不可避免的“将在外”环境中,他们既要把握上级明确的斗争策略,又要做到捍卫主权、绝不吃亏——正如网友们所说的“坚决不让敌人打出第二枪”,都时刻考验着他们的胆魄与智慧。这也是近年来,全军航空兵部队和海警部队频繁赴一线轮训轮战的原因,“这个环境可能不适合人的生存,但一定最适合兵的成长”。

不管高科技、无人化发展到什么程度,军事斗争的主体永远是人,因此《攻坚》这类专题片,归根结底所展现的也是人,只是人们更乐于去关注片中作为背景展现的各型先进武器而已。《攻坚》的发布,在这方面已经算是“从善如流”,甚至被网友们戏称为“切片切到把正片都切完了”,但只有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在建军百年奋斗目标倒计时越来越近的时候,推出《攻坚》的本意,才能被更多人理解:正如片尾曲所唱的那样,“信仰与钢铁交响”,先有的是“信仰”,然后才是代指武器装备的“钢铁”。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上一篇:又一典范!“中国方案更实惠,还手把手教技术”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