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21日讯 刘女士(化名)曾经阳光开朗的女儿,自初二起逐渐沉迷追星、抗拒学习,成绩滑至全班倒数第三,频繁顶撞父母、甚至自我放弃地声称“我就是烂泥扶不上墙”。在无数次争吵与绝望后,刘女士意识到,过去奉行的“完全尊重”实际是一种错误做法。
纽扣家庭教育指导师王开慧在与刘女士母女沟通后发现,刘女士早期秉持的“完全尊重”,本质上是一种回避冲突、缺乏引导的放任。在女儿小学阶段,刘女士为避免成为“控制型父母”,对女儿一些不正确行为一再妥协,误以为“被理解的孩子自然会更自律”。在王老师的引导下,刘女士意识到:真正的尊重,不等于放任不管;民主也绝不是向孩子妥协。王老师指出:“无底线地满足,只会剥夺孩子对规则的敬畏。真正的教育,是既要给予孩子温暖的空间,也要树立清晰坚定的界限。”
王老师建议刘女士从以下方面开始做出改变:
1、停、看、听:阻断惯性反应。停止立即说“不”或妥协两种极端反应,转变为先观察女儿行为背后的情绪和需求,再用“妈妈注意到你……”代替“你又……”,逐步建立非批判的沟通氛围。
2、清晰界限:大事坚定,小事灵活。划分“必须坚持原则”与可自主决定的事项:例如穿衣吃饭可商量,但上学、过度消费等绝不退让。和孩子共同商定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超时后则第二天自然禁用以承担后果。
3、自然后果教育:用体验代替说教。女儿若不愿整理书桌,就承担隔天作业找不到的结果;承诺养兔子却偷懒不打扫,就独自清理到深夜。
4、为选择负责:女儿想学古筝,刘女士明确要求:“先坚持每天练习40分钟,两个月后你自己决定是否继续。”女儿最终不仅坚持下来,还通过考级获得成就感。
5、从小事承担:安排女儿负责固定家务,如饭后收拾碗筷、照料兔子。当她懈怠导致兔子弄脏房间,刘女士没有帮忙,女儿清理到深夜后彻底明白了“责任”的含义。
6、在突破中成长:鼓励女儿参与朗诵比赛,并灌输“紧张三分钟,好过后悔三年”的理念。女儿最终获奖后自信大幅提升。
(本文系真实案例,文中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闪电新闻记者 郝彬洁 报道
发布于: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