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大接新生又火了,一人可抵千军万马,隔壁清北“偷感很重”

每年八月末至九月初,当夏末的热浪尚未完全褪去,全球范围内的高等院校便陆续进入新生报到季。对于刚刚结束高中生涯、即将踏入陌生城市开启大学生活的新生而言,迎新活动不仅是他们与即将相伴数年的大学之间的首次正式互动,更承载着对未来学术生涯的期待与面对未知环境的些许忐忑。不同高校因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的差异,在迎新环节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特色。中国高校的迎新场景尤为丰富多元,既有军事院校特有的纪律严明的威仪之风,也有顶尖综合性大学所展现的随性自在的学术氛围,这些差异化的迎新画面,共同构成了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独特的校园文化景观。

## 一、国防科技大学:戎装之下的迎新仪式感

在中国众多高校的迎新现场中,国防科技大学的迎新场面总能迅速吸引公众的目光。这所被誉为“军中小清华”的军事院校,自诞生之日起便与国防事业紧密相连,其迎新活动也天然带着与其他高校截然不同的纪律感与庄重感。

八月末的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城市的高铁站出口,国防科技大学负责迎新的学长们早已身着笔挺的军装站定在指定位置。他们身姿挺拔如松柏,双肩保持水平,双臂自然下垂贴于裤缝,军装上的肩章在阳光的照射下折射出柔和却坚定的微光,与周围往来行人的休闲装束形成鲜明对比。不同于其他高校为确保迎新效率往往安排四五人甚至更多人组成的迎新队伍,国防科技大学的迎新点通常只需一位学长在岗,便能凭借自身的姿态与气场形成强大的引导力,这种独特的场景被网友生动调侃为“一人可抵千军万马”。

当新生们拖着装满生活用品的行李箱,带着些许疲惫与好奇走出高铁站出站口时,目光很容易就被举着国防科技大学校徽牌子的学长吸引。新生们大多会略显拘谨地整理一下衣物,然后快步走上前进行报到。此时,学长会立即立正,双脚并拢,双手迅速贴于裤缝,随后用洪亮且清晰的声音向新生问好:“同学你好,我是国防科技大学负责接你的学长,接下来请跟我走。”在引导新生前往接送车辆的过程中,学长始终保持稳健有力的步伐,腰背自始至终挺直,即便长时间行走也不见丝毫松懈。这种严谨的姿态无形中对新生产生了影响,许多新生会不自觉地调整自己的站姿与步伐。有一位新生在后续的采访中回忆道:“当时我因为拎着行李有些吃力,下意识地弯腰驼背了,学长虽然没有对我提出任何要求,但我看到他挺拔的背影,自己就觉得很不自在,赶紧挺直了后背,那种感觉就像不小心做错事被无声提醒一样。”这种无需言语的约束感,正是国防科技大学纪律文化在迎新环节的初次展现,也让新生在踏入校园之前便初步感受到了军事院校的独特氛围。

迎新现场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严谨与规范。负责接待的学长会提前将新生名单按报到顺序整理成册,名单上不仅标注了新生的姓名、专业,还备注了新生的抵达时间与所乘车次,以便精准对接。当新生到达后,学长会先与新生核对身份信息,确认无误后再接过新生的行李箱。接行李时,学长会双手握住行李箱拉杆,动作规范且沉稳,避免因用力不当导致行李倾斜。在指引路线时,学长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向新生说明行程安排,从高铁站出口到接送车辆的位置、车辆行驶路线以及入校后的报到流程,每个环节的时间节点与注意事项都会逐一告知,确保新生清晰了解整个过程。这种细致入微的安排让陪同新生前来的家长倍感安心,一位来自南方省份的家长在一旁观察许久后感慨道:“虽然现场的氛围看起来有些严肃,但能明显感觉到学长们做事很有条理,而且非常可靠,把孩子交给这样的学校和学长,我们做家长的很放心。”

这份令人安心的可靠背后,是学长们提前数周付出的努力。为了确保迎新工作顺利开展,学校会在迎新活动开始前组织参与接待的学长进行专项培训。培训内容涵盖接待礼仪、身份核对流程、行李搬运规范、应急情况处理等多个方面,每个细节都需要经过反复演练。例如,在接待礼仪培训中,学长们需要练习立正、问好、指引手势等动作,直到每个动作都标准规范;在应急处理培训中,他们需要学习如何应对新生突发身体不适、行李丢失等情况,并模拟各种场景进行实操演练。正是这些前期的充分准备,让新生从踏入陌生城市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学校的秩序与关怀。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国防科技大学老生与新生之间的鲜明对比。负责迎新的大二学长们穿着整齐的军装,眼神坚定而沉稳,举止从容不迫,很难让人联想到他们在一年前也是刚刚脱离高中生活、对大学充满懵懂与好奇的新生。这种显著的蜕变让前来送学的家长们颇为触动,一位家长看着正在引导新生的学长,又转头看向身边即将报到的孩子,感慨地说:“我家孩子刚入学的时候还是个爱闹爱笑的毛头小子,做事也有些毛躁,没想到国防科技大学的学长们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有这样的气质,这所学校的培养模式确实与众不同。”在国防科技大学,迎新活动不仅仅是简单地迎接新生,更是老生向新生传承校园精神的重要过程。学长们身上的每一件戎装,都承载着学校的历史与传统,而迎新的过程,就是责任与成长的接力传递,让军事院校的精神在一届又一届学生中延续。

## 二、北大清华:随性氛围中的学术温度

与国防科技大学严明庄重的迎新风格不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顶尖综合性大学的迎新现场,更多呈现出一种随性自在的氛围,这种氛围的背后,是深厚的学术底蕴与独特的校园文化。

去年北京大学的迎新现场曾引发过一场小小的讨论。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组北京大学迎新点的照片,照片中迎新点的桌子上整齐摆放着贴着北大校徽标签的饮用水,却看不到负责接待的学长学姐。这组照片很快引发了网友的关注,有网友疑惑地评论:“这是提前进入‘无人值守’模式了吗?难道北大的迎新工作这么随意?”事实上,这种看似“无人值守”的场景,背后藏着北京大学独特的校园逻辑与学术氛围。

熟悉北京大学的师生都清楚,这种情况并非是迎新工作的懈怠,而是学校学术氛围下自然形成的松弛感。参与迎新工作的志愿者大多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同时需要兼顾学业任务,有时可能刚结束早课便匆匆赶往迎新点,有时在赶来的路上遇到同学讨论学术问题,便会暂时停留参与交流。这种短暂的离岗背后,是北京大学“学术优先”的校园共识。一位曾参与过迎新工作的北大学长在解释这一现象时说:“在迎新工作开始前,我们会通过学校的迎新系统与新生提前沟通,约定好具体的报到时间和地点,确保不会出现错过新生的情况。偶尔出现的‘空岗’,其实是学校对新生和志愿者的双重信任,大家都是成年人,能够互相理解彼此的情况。”

那些摆放在迎新点的饮用水,是学长学姐们提前精心准备的心意。每一瓶饮用水的瓶身上都贴着印有北大校徽的专属标签,标签下方还附有学长学姐手写的暖心话语,有的写着“欢迎新同学,北大的校园很美,希望你能慢慢探索,找到属于自己的热爱”,有的写着“初来乍到不用慌张,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力帮你解答”。这些简单的文字虽然朴素,却充满了对新生的欢迎与关怀,让初到陌生环境的新生感受到了校园的温暖。

清华大学的迎新现场则展现出学霸们特有的务实风格。参与迎新的志愿者们都穿着统一的红色马甲,马甲上印着“清华大学迎新志愿者”的字样,醒目且具有辨识度。但与传统印象中志愿者端端正正站在岗位上的形象不同,清华的迎新志愿者们显得更加“接地气”——有的志愿者因为长时间接待新生感到疲惫,便坐在旁边的行李箱上核对新生名单,双腿自然弯曲,身体微微前倾,目光专注地看着手中的表格;有的志愿者为了更清晰地给新生指明路线,干脆蹲在地上,用手指着校园地图上的路径,耐心地向新生讲解;还有的志愿者在等待新生的间隙,与前来报到的新生聊起了刚刚发布的学科竞赛题目,两人时而低头思考,时而轻声交流,氛围轻松而热烈。

这种“不拘小节”的状态,让许多初来乍到的新生打消了对名校的敬畏与紧张。一位来自西部省份的新生在报到后说:“来之前我一直很担心,觉得清华的学长学姐肯定都特别严肃,不好接触,没想到他们特别亲切,跟我们聊天的时候也很随意,还主动跟我分享了大学选课的攻略,告诉我们哪些课程需要提前预习,哪些老师的授课风格更适合自主学习,这些实用的信息让我对接下来的大学生活更有信心了。”

在清华大学的迎新点,几乎看不到过多的仪式性布置,没有华丽的装饰,也没有复杂的流程,但处处都能感受到实用的关怀。志愿者们会提前制作简易的校园地图,地图上不仅标注了教学楼、宿舍、食堂、图书馆等重要场所的位置,还特意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食堂最好吃的窗口”“图书馆热门区域的抢座攻略”“校园内性价比高的打印店”等新生关心的信息。有的志愿者还会将自己在大学期间积累的学习经验与生活技巧整理在笔记本上,笔记本里记满了新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应的解答方法,比如“如何快速适应大学的教学节奏”“宿舍生活中如何与室友友好相处”“如何合理安排学习与社团活动的时间”等。一位陪同孩子前来报到的家长在观察完迎新现场后说:“虽然这里看起来没有那么‘正式’,没有整齐的队伍,也没有复杂的欢迎仪式,但能感觉到志愿者们是真心实意在帮忙,他们提供的这些信息都特别实用,比那些形式化的东西更有意义。”

这些顶尖名校所展现出的随性,并非毫无章法的散漫,而是建立在高效协作基础上的有序与灵活。以清华大学为例,在迎新工作开始前,学校会根据新生的报到人数、抵达时间以及校园内的场地分布,对迎新志愿者进行明确分工。有的志愿者专门负责在高铁站、火车站等交通枢纽接站,确保新生能够顺利抵达学校;有的志愿者负责在校园门口引导新生进入报到区域,协助新生完成身份验证;还有的志愿者专门负责解答新生关于学业、生活方面的疑问,为新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对接人与工作标准,即便从表面上看志愿者们的状态较为随意,但实际上整个迎新工作都在有序推进。正如一位参与迎新组织工作的清华老师所说:“来到清华的新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自主能力都很强,没必要通过复杂的形式来营造氛围,我们更希望通过高效、务实的服务,让新生能够快速融入校园,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后续的学习与生活中。”

## 三、迎新季里的家长送学:在陪伴与放手间寻找平衡

每年的高校迎新季,除了不同风格的校园迎新场景引发关注外,“家长是否应该送新生上学”这一话题也总会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当高校的学长学姐们早已做好接待准备,满心期待地迎接新生到来时,许多家长却仍在纠结:到底要不要放下手中的工作,陪孩子前往陌生的城市开启大学生活?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其背后藏着距离远近、新生个人能力以及家庭需求等多方面的细节考量。

对于那些跨省求学的新生而言,家长的陪伴往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不少新生来自偏远的南方小镇,这是他们第一次离开家乡,第一次乘坐长途火车,也是第一次面对大城市复杂的交通枢纽。他们带着装满四季衣物与生活用品的厚重行李箱,心中既充满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也夹杂着对未知环境的忐忑。在这种情况下,有家长在身边陪伴,能为新生提供不少实际帮助。一位送女儿前往上海某高校报到的母亲分享道:“我家孩子从小到大都没离开过家,这次去上海上学要坐12个小时的火车,而且上海的火车站特别大,换乘路线也很复杂,我实在不放心让她一个人来。我陪着她,不仅能帮她拎行李,还能帮她看看宿舍的居住环境,教她怎么使用校园卡充值、怎么在学校食堂点餐,这些事情虽然小,但能让孩子更快适应新环境,我自己心里也能踏实一些。”这种来自家人的陪伴,就像过渡期的“安心剂”,让新生在踏入全新环境时,知道身后还有家人可以依靠,从而更有勇气面对未知的挑战。

然而,陪伴并非越多越好,适当的放手同样重要。在许多高校的迎新现场,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家长们忙前忙后,一会儿帮孩子拎行李,一会儿替孩子填写报到表格,一会儿又向志愿者询问各种问题,而新生则站在一旁,双手插在口袋里,显得无所适从。这种过度包办的行为,不仅不利于新生独立能力的培养,也可能让新生错过快速融入校园的机会。有一位负责迎新的学长在接待过程中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位家长全程替孩子办理报到手续,甚至连新生信息确认表都要代笔签名,当学长提醒需要新生本人签名时,这位家长还疑惑地问:“我替他签不一样吗?他年纪小,怕签错了。”面对这种情况,学长耐心地解释道:“其实我们更希望家长能适当放手,报到流程我们会全程耐心引导,让孩子自己动手完成这些事情,反而能帮助他们更快熟悉校园环境,培养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对他们未来四年的大学生活很重要。”

为了鼓励新生尝试独立,许多高校也采取了一系列暖心举措。有的高校在报到区域设置了“家长止步区”,当新生进入报到大厅办理手续时,家长可以在止步区休息等待,既避免了报到现场人员拥挤,也给了新生独立完成报到流程的空间;有的高校开设了“新生独立报到通道”,为选择独自前来报到的新生提供优先办理服务,还会为他们准备小礼品作为鼓励。这些“温柔的放手”举措,既考虑到了家长对孩子的牵挂,也为新生提供了锻炼独立能力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家人的关怀与自我成长之间找到平衡,而这也是新生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除了陪伴与放手的平衡,交通站点的复杂性也是家长在决定是否送学过程中需要提前考虑的重点问题。我国许多大城市都设有多个火车站、高铁站,不同站点之间的距离较远,且承担的线路功能不同。例如,北京有北京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北京北站等多个主要火车站,其中北京西站主要承担京广、京九等方向的列车停靠任务,北京南站则以高铁线路为主;上海有上海站、上海虹桥站、上海南站等站点,上海虹桥站是重要的高铁枢纽,同时还衔接机场,而上海站则主要运营普速列车与部分高铁线路。如果新生在出发前没有确认清楚学校迎新接站的具体站点,很可能会出现记错站点、走错地方的情况,不仅会耽误报到时间,还可能让新生陷入慌乱。

去年就有这样一个真实案例:一位前往武汉某高校报到的新生,误将“武汉站”当成了学校指定的接站地点“汉口站”。当他拖着沉重的行李走出武汉站时,却没有看到学校的迎新接站人员,打电话联系学长后才发现自己走错了站点。武汉站与汉口站之间的距离较远,乘坐公共交通需要近一个小时,而且当时正值报到高峰期,车站人流量大,这位新生只能在陌生的车站里一边焦急地寻找前往汉口站的路线,一边担心耽误报到时间。这件事也给其他新生和家长提了个醒:在出发前往学校之前,一定要通过学校官方渠道确认迎新接站的具体信息,包括接站站点、接站时间、接站人员的联系方式以及举牌标识等,这些信息的确认比盲目陪伴更能帮助新生顺利完成报到。

对于那些家在学校所在城市或距离较近的新生而言,选择独立报到往往更有意义。一位家在北京市海淀区的新生,报考了位于海淀区的某高校,他在报到当天独自乘坐地铁前往学校。在地铁出口,他顺利找到了学校的迎新接站人员,随后在学长的引导下,自己拎着行李、办理报到手续、前往宿舍整理物品,整个过程都独立完成。在后续的采访中,这位新生说:“其实我家离学校很近,父母本来想开车送我来,但我觉得自己已经是大学生了,应该尝试独立完成这些事情。当我跟着学长一起搬行李、办手续,看着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宿舍名单上时,我真切地感觉到自己真的长大了,这种感觉比父母陪在身边更让我有成就感。”这种独立完成报到的经历,就像一场特殊的“成人礼”,能让新生更快建立对校园的归属感与责任感,也为他们未来独立面对大学生活奠定了基础。

而对于家近的新生家长来说,虽然不需要亲自前往学校送学,但可以通过“远程指导”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牵挂与关心。家长可以提前帮孩子一起查阅学校的报到指南,了解报到流程与注意事项;可以和孩子一起规划从家到学校的交通路线,教孩子如何通过手机导航软件查询实时路况与换乘信息;还可以提醒孩子提前整理好报到所需的证件材料,如录取通知书、身份证、档案袋等,并教他们如何妥善保管这些重要物品。这些细节上的叮嘱与指导,不仅能让家长放心,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一篇:庆祝第41个教师节,教育部通知来了
下一篇:暑期当心视力“滑坡” 这份护眼指南请收好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