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对着奶粉成分表眩晕,在超市母婴区为2,358篇评测笔记纠结…这大概是当代父母的考研现场。我们到底在为什么倾注心力?数据揭示了真相:父母的购物车,是一部精心配置的“焦虑对冲基金”。
每一笔消费,都是在对冲一项未来的不确定性。
爸妈的购物车:
“焦虑对冲基金”的投资组合
我们分析了1万个消费者样本,覆盖了“奶粉、辅食、营养品、零食”四大核心品类。
第一项投资:奶粉——“生存险”
它解决最基础的焦虑:孩子能否吃饱吃好。因此,家长对奶粉的诉求最全面,就像一份确保根基不出问题的“生存险”。
第二项投资:辅食——“教育险”
当孩子六个月大,辅食登场,它承担的是“教育”功能。它是一份“教育险”,用来培养孩子的咀嚼、动手和不挑食的好习惯。
第三项投资:营养品——“重大疾病险”
何时买营养品?体检报告说“缺铁”,或邻居家孩子更高时。营养品是“重大疾病险”,是当“KPI”亮红灯时,用来精准“修复Bug”的。
第四项投资:零食——“消费型意外险”
零食就像“消费型意外险”,平时感觉用不着,但在孩子哭闹、家长崩溃的意外时刻能“救命”。一小包溶豆,就是你的“速效救心丸”。
表1-消费场景分析:心理特征
奶粉 | 辅食 | 营养补充 | 零食 | |
安全焦虑 | [15%] 奶源纯净、权威认证、防伪追溯 | [13%] 食材新鲜、无添加、自制卫生 | [7%] 剂量精准、无激素、权威推荐 | [34%] “无添加”洁癖、配料表干净、低糖 |
成长焦虑 | [19%] 担心发育落后、促体重身高、改善睡眠 | [11%] 习惯养成、体重达标、锻炼能力 | [25%] 担忧发育迟缓、追赶同龄、精准干预 | [2%] 担心影响正餐、辅助成长 |
营养焦虑 | [29%] 追求全面、接近母乳、担忧吸收 | [29%] 追求多样、担忧单一、科学搭配 | [57%] 担忧缺乏、精准补充、解决短板 | [23%] 辅助补充、低负担、健康价值 |
情感陪伴 | [21%] 夜奶安抚、断奶连接、建立安全感 | [13%] 亲手制作、互动仪式、家庭分享 | [7%] 健康守护、责任关爱、心理慰藉 | [7%] 快乐载体、情绪奖励、亲子互动 |
科学理性 | [9%] 依赖权威、研究配方、理性决策 | [15%] 遵循顺序、科学排敏、参考食谱 | [2%] 遵循医嘱、相信数据、精准判断 | [11%] 关注成分、理性选择、科学摄入 |
体验互动 | [7%] 口感接受度、喂养便利、减少折腾 | [19%] DIY乐趣、尝试新品、培养自主进食 | [2%] 口感好、易服用、宝宝不抗拒 | [23%] DIY制作、分享奖励、趣味造型 |
样本量:1万个有效消费者样本
关键发现:
1.焦虑是共同底色,但焦点不同。营养品的“营养焦虑”高达57%,是“怕不够”的焦虑巅峰;而零食的“安全焦虑”则以34%称冠,是“怕有害”的代表,清晰定义了品类的心理定位。
2.奶粉的心理诉求最为均衡,是“基础装”;辅食则侧重“体验互动”(19%)和“科学理性”(15%),是“教学关”。零食的心理特征高度集中于“安全”和“互动”,定位极为特殊。
3.最让爸妈神经紧绷的,是那一口小零食。表格中,对零食的“安全焦虑”(34%)比对奶粉(15%)高出一倍还多。这说明家长对非必需品的风险容忍度极低,警惕性拉满。
表2-消费场景分析:工具价值
奶粉 | 辅食 | 营养补充 | 零食 | |
基础营养吸收与成长支持 | [57%] 核心来源、全面均衡、保障基础 | [18%] 丰富结构、补充铁锌、促进过渡 | [44%] 弥补缺口、干预发育、定向支持 | [25%] 辅助补充、丰富口味、能量补给 |
多样化营养与自主进食促进 | [1% ] 价值有限、体验单一 | [42%] 核心途径、锻炼咀嚼、培养习惯 | [10%] 价值有限、无法锻炼 | [15%] 辅助作用、激发兴趣、锻炼抓握 |
精准营养补充与体质调理 | [9%] 基础调理、配方适配特殊体质 | [12%] 辅助调理、食材搭配、轻度改善 | [33%] 独特优势、定向干预、改善特定问题 | [6%] 作用有限、少量补充 |
健康便携情绪激励 | [8%] 便于携带、满足基础营养、激励有限 | [17%] 自制不便、即食品便携、安抚有限 | [1%] 便携易补充、无专门情绪价值 | [47%] 绝对优势、情绪安抚、行为奖励 |
肠胃调理敏感保护 | [25%] 主力产品、系统性保护、配方解决 | [11%] 辅助调理、食材选择、降低风险 | [12%] 精准干预、定向调理、弥补不足 | [7%] 减少负担、作用有限 |
样本量:1万个有效消费者样本
关键发现:
1.家长在配置一个“带娃工具箱”。奶粉是“基础营养”的顶梁柱(57%);辅食是“自主进食”的总教官(42%);营养品是“精准修复”的特种兵(33%),分工明确。
2.带娃工具正在进化。零食已进化成“便携式情绪管理大师”,在“情绪激励”上以47%的超高分胜出。这意味着,能随时随地安抚孩子情绪的工具,已是刚需。
3.零食的核心价值不是“好吃”,而是“好用”。那个47%的数据代表了无数个父母在崩溃边缘被拯救的瞬间。零食的战场,早已从“嘴巴”转移到了“场景”。
表3-消费场景分析:情感价值
议题 | 奶粉 | 辅食 | 营养补充 | 零食 |
健康成长 | [87%] 基础保障、全面成长、体格强健 | [79%] 多样化成长、习惯打底、体重达标 | [87%] 成长无短板、追赶发育、体质改善 | [65%] 健康补充、守护底线、快乐成长 |
情绪满足 | [4% ] 生理满足带来安稳、减少哭闹 | [9%] 进食愉悦、家庭氛围、体验乐趣 | [2%] 间接提升、改善体质带来情绪上的稳定 | [14%] 直接激励、即时快乐、安抚奖励 |
行为习惯养成 | [2%] 作用有限、辅助适应 | [4%] 主导作用、培养自主进食、建立规律 | [1%] 作用极小、功能补充 | [4%] 激励工具、辅助建立良好行为 |
亲子关系提升 | [0%] 日常陪伴、情感基础 | [1%] 互动核心、共同参与、家庭纽带 | [3%] 间接体现、守护关爱 | [4%] 互动载体、分享快乐、增进情感 |
安全保障 | [3%] 品牌信任、配方安心、品质保障 | [7%] 自制放心、食材安心、过程可控 | [0%] 科学信任、医生推荐、解决问题 | [13%] “家长放心”、无添加安心、成分安心 |
样本量:1万个有效消费者样本
关键发现:
1.所有品类都以“健康成长”(均超65%)为终极情感价值,但实现路径不同。奶粉/营养品是结果导向的“达标式”满足(87%);辅食/零食则是过程导向的“体验式”满足。
2.零食是最高效的“情绪价值”单品,在“情绪满足”(14%)上表现力最强,是即时快乐的按钮。辅食则是培养“行为习惯”(4%)和提升“亲子关系”(1%)的核心场景。
3.在“安全保障”这一情感价值上,零食(13%)的得分远高于其他。这说明,家长从零食中寻求的首要情感慰藉,是“我选了安全产品”的自我肯定,这颗给自己的“安心丸”,甚至比孩子的快乐更重要。
表4-消费场景分析:关键购买要素
议题 | 奶粉 | 辅食 | 营养补充 | 零食 |
营养成分与功能性 | [45%] 科学配方、核心成分、高吸收率 | [24%] 食材多样、均衡搭配、锻炼能力 | [52%] 精准补充、科学配比、针对性强 | [10%] 辅助功能、健康成分 |
安全与健康性 | [18%] 奶源纯净、低致敏、权威认证 | [18%] 食材新鲜、无添加、卫生可控 | [15%] 成分安全、科学剂量、无副作用 | [58%] “无添加”配料表干净、低糖盐 |
口感与适应性 | [17%] 口感清淡、易溶解、肠胃适应 | [44%] 口感丰富、形态多样、宝宝爱吃 | [20%] 易吞咽、无腥味、宝宝接受 | [18%] 趣味好吃、入口即化 |
便携与场景适配 | [2%] 小罐分装、冲调便利 | [3%] 即食品便携、工具提升效率 | [1%] 独立包装、方便补充 | [6%] 独立小包装、适合外出 |
价格与性价比 | [6%] 补贴政策、活动促销、关注长期成本 | [0%] 自制成本低、活动套餐 | [0%] 关注效果与价格平衡 | [2%] 价格实惠、组合优惠 |
科学喂养添加管理 | [12%] 分段管理、奶量控制 | [11%] 添加顺序、排敏管理 | [12%] 科学剂量、补充时机 | [5%] 合理的控制、避免影响正餐 |
样本量:1万个有效消费者样本
关键发现:
1.家长的购买决策是“情境触发式”的,首要购买要素与产品的核心价值完美对应。例如营养品,最看重“营养功能”(52%);辅食,最看重“口感与适应性”(44%)。
2.“价格”在带娃这件事上,几乎没有发言权(0%-6%)。在核心喂养问题上,家长已进入“非价格敏感”时代,愿意为“安全”和“效果”支付溢价。
3.零食的“面试”,第一关是“政审”(安不安全),而非“才艺展示”(好不好吃)。高达58%的家长首看“安全与健康性”,这预示着零食市场的竞争,已是“配料表”的战争。
我们为什么会变成“育儿产品经理”?
为何如此?因为“做父母”已成了一个需要精密管理的“项目”。
我们习惯了量化与KPI,便不自觉地用这套逻辑来育儿。我们无法控制孩子20年后的未来,但能控制他今天入口的食物100%无添加。因此,购买成了一种转移焦虑、购买“确定性”的行为。每一笔消费,都是为自己作为“项目经理”的决策,购买一份“我已尽力”的心理保险。
如果育儿不是一个项目,而是一场冒险
一定要这样吗?不如换个玩法。
品牌方视角:从售卖“焦虑解药”转向提供“冒险道具”。比如,与其卖一罐完美的果泥,不如卖一个“美食家探索包”,内含不同口感的果泥与记录宝宝表情的“冒险日记”,让产品成为亲子对话的开端。
父母视角:育儿目标从“培养完美孩子”转向“体验共同冒险”。记录“第一次抓面条的狼狈与大笑”,而非“吃了多少克”。当我们不再用完美要求自己,市场也会奖励我们更有趣的体验。
真正的高手,卖的不是产品,是“关系”
未来之路,有三个建议:
a) 品牌方:推出“情绪价值订阅盒”。 每月除主产品外,附赠一片发热眼罩或一则治愈漫画,用极低成本的关怀,换取极高的用户粘性。
b) 零售商:按“育儿任务”重构货架。 设立“睡眠挑战区”、“辅食大作战区”,整合任务所需商品,变货架为“一站式解决方案”。
c) 父母:成为“首席体验官”,用精准反馈“共创”产品。 与其抱怨勺子太硬,不如直接向品牌提议“改成感温硅胶头,我愿多付10块钱”。用我们的需求,去训练和塑造我们想要的市场。
说到底,高明的品牌卖的是关系,而非产品。而我们父母,也该把KPI从“养出完美的孩子”,改成“和这个小家伙,一起打通‘成长’这场游戏”。
毕竟,游戏,还是快乐点好玩。
工具说明:
本文展示的所有数据均来自我们的“消费场景分析”功能。作为久谦研究体系的理论核心,该功能基于经典的“方法-目的链”(Means-End Chain)理论,旨在系统性地探索产品“属性” (Means) 与消费者通过消费该属性所获得的“价值” (Ends) 之间的深层联系。
通过深度挖掘这种联系,本工具能够清晰揭示影响消费者决策的根本原因,帮助您精准理解消费者行为、触及其最真实的深层需求。整个分析框架包括:目标人群画像、场景&痛点、品类价值创造、购买要素、特性&构成、购买行为。
目前支持小红书、抖音、B站、微博、大众点评、电商评论等主流数据平台。
发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