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历史的时刻来了,中国第二个5万亿城市诞生。
最近一则消息让经济圈炸开了锅,北京2025年GDP预计突破5万亿元大关!
这意味着继上海之后,中国即将迎来第二个“5万亿俱乐部”成员。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个目标比专家预测提前了2至3年实现。2024年北京GDP已达4.98万亿元,距离门槛仅一步之遥。
国庆节前夕,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关于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在“十四五”收官之际,北京的 GDP预计将迈过5万亿元的大关,2020年,北京GDP约3.8万亿元,近五年GDP增量超过1.2万亿元,这几乎相当于整个海淀区的GDP总量。这五年来的经济增量约为1.4万亿元,相当于整个北京GDP最高的海淀区的经济总量。
2024年,北京GDP总量为4.98万亿元,同比增长5.2%。以近五年北京GDP的平均增速5.2%计算,2025年突破五万亿元已成定局,只是谁也没想到来得这么快,这一成就比市场和部分专家预期的提前了3年左右。
这则消息公布后迅速被登上热搜,大家对北京GDP破五万亿元是在意料之中,很多人关心的是北京到底用什么产业撑起了五万亿GDP,更关心的是下一个破五万亿元的城市会是谁?
北京产业为什么这么强?
作为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同时肩负首都的功能,北京在四座一线城市中GDP始终被上海压制。2024年上海GDP总量为5.39万亿元,比北京高出4100亿元。2024年上海人口约2480万人,北京人口约2183万人,上海人口总量比北京多出近300万人。2024年北京人均GDP为22.82万元,上海人均GDP为21.71万元,人均GDP反而比上海多出1.11万元。也就是说上海目前GDP领先北京的原因是因为人口基数比北京更大,人均GDP产出方面北京已经反超上海。
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北京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3.2万美元, 全员劳动生产率为44.4万元/人,位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并大幅领先。
能耗和水耗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北京在能耗、水耗及碳排放等多项指标上均领先全国,北京均展现出全国领先的地位。即便是口罩事件带来的巨大影响下,北京的GDP增速也一直保持稳定,2021年至2024年,北京GDP平均增速达5.2%,在一线城市中处于领先状态。北京在各种风险挑战下能够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也为我国超级大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参考的样本。
2025年上半年北京GDP发展保持稳定,甚至高出前几年的GDP平均增速。上半年GDP总量超过2.5万亿元,同比增长5.5%。细分来看,信息服务业、金融业和工业制造贡献了90%的增量。其中最亮眼的是人工智能产业——全国50%的AI企业聚集在北京。信息服务业增加值突破万亿,成为全市第一大支柱产业,规模稳居全国首位。自启动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以来,信息服务业保持每年至少跨越一个千亿级台阶的速度。
传统大项金融业虽然相对低调,但增加值也超过8100亿元,实力不输上海。金融业资产规模超220万亿元,约占全国的一半,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不断强化,金融“五篇大文章”有力支撑实体经济发展。
在国家大力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北京工业制造领域发展迅猛,新能源汽车产量暴涨1100%,智能车载设备、锂电池等配套产业同步起飞。制造业向新优化、向高攀升,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165个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显效,2024年集成电路产量较2020年增长51.2%,汽车市场增量部分的新能源渗透率超过50%。这些数据打破了人们对北京“旅游服务业独大”的刻板印象。北京也正在打造一个多元化的经济生态圈。

国际化较强的北京消费新亮点竞相涌现,潮玩、赛事、演唱会等引爆消费活力,在十四五规划的前4年服务消费额年均增长超过7.5%,成为拉动消费主引擎。在近年来人工智能大火之际,北京相关产业更是发展如火如荼,机器人马拉松比赛、机器人运动会备受世界瞩目。
人工智能第一城
今年7月,北京将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等多项改革试点已经推向全国。在增强资本要素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前提下,北交所成立,成立四年来稳步推进科创金融改革,总市值突破9000亿元,新设8只政府投资基金,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已支持212个项目约190亿元,为北京经济注入新活力。
在人工智能的大浪潮中,北京显然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如今北京平均每日新增300多家科技企业。这样的密度甚至超过全球人工智能“基地”硅谷。截至2024年年底,北京拥有独角兽企业115家,还拥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35家,全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2400家,总量稳居全国首位,其中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占全国一半,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人工智能第一城”。
北京努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并将其打造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动机。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加快建设,近五年北京“三城一区”主平台作用逐步显现,全国重点实验室145家,占总量的近三成,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6%左右,位居全球创新城市前列,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的成果数量占全国半数以上。欧盟平均城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约为2%,GDP总量力压北京的上海在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2.68%,可见北京的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之高。
人工智能火爆全球后,北京累计备案上线大模型158款,占全国总量超过三成。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支撑下,信息服务业已经成为全市第一大产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占GDP的比重由2020年的32.7%提升至2024年的38.8%。在机器人马拉松等推广之下,北京已经在机器人全身协调运动控制、多模态感知、复杂任务规划与自主执行等核心技术的突破,实现多场景应用。人形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物流机器人等机器人产业规模已占全国15%,比例远超其他城市。
同时北京拥有全国实力较强的航天科技产业,聚集全国一半左右的核心研发单位、上市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比如“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顺利完成一级动力系统试车。实现6G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夸父”量子计算云平台等技术突破。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也认为科技创新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是北京经济的新增长极。
谁是下一个5万亿成员
除上海和北京之外,谁会是下一个五万亿俱乐部成员?
四座一线城市中,深圳和广州2024年GDP分别为3.68万亿元和3.1万亿元,深圳GDP总量领先广州近6000亿元,且深圳的GDP增速5.8%,远高于广州的2.1%。深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占GDP比重超27%,新能源汽车产量近300万辆,进出口总额4.5万亿元,均居全国前列。
广州2024年GDP增速只有2.1%,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27个“万亿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二。传统商贸和生物医药产业,如13家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仍是广州经济主要支撑,但汽车制造业受燃油车占比影响表现疲软。

重庆2024年GDP超越广州,跻身全国第四城,增速表现突出。这一超越主要源于以下关键因素:核心产业驱动和工业整体表现。其中汽车产业爆发:重庆汽车产量达254.01万辆,新能源汽车95.32万辆,增长90.5%,汽车产业增加值增长26.7%,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66.7%,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3%,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其中电子、材料等产业同步增长。
目前来看,广州在争夺五万亿俱乐部的入场券中已经掉队,下一个五万亿俱乐部将在深圳和重庆之间产生。
深圳依赖硬科技,半导体、人工智能和金融服务业,创新能力全国领先。若保持当前增速,有望在2030年前后突破5万亿。而重庆则依赖制造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和人口红利(常住人口比深圳多800万)是主要增长点,但需解决产业升级和城镇化质量(主城区城镇化率85%)问题。
尽管深圳土地资源紧张,面积不足重庆的1/40,影响其扩张,但通过技术密集型产业,深圳已经寻求到突破。深圳2024年GDP增速5.8%,在超一线城市中排名第一,且单位面积GDP全国领先。其资金总量(13.58万亿元)虽低于京沪,但经济活力强劲。
深圳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驱动,若保持当前增速,有望在2029年或2030年突破5万亿。重庆作为直辖市,人口红利和内陆开放政策支撑其快速增长,但人均GDP仍较低。2024年人均GDP仅为10.09万元,同期深圳人均GDP为20.57万元。两者差距较大,重庆虽然经济总量跻身中国城市第四,人均GDP却在前五的城市中排名末位。
综合来看,深圳更可能率先成为第三座5万亿城市,因其经济效率高、产业附加值突出。重庆需长期追赶,若能在区域协同和产业升级上突破,或于2035年后接近目标。
北京目前已经为其他超大城市的发展做了榜样,为广州、深圳、重庆的发展树立了发展样本,也为上海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市场甚至多了一些北京何时总量反超上海的期待,北京何时能完成这一目标,我们拭目以待。
该文为BT财经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复制、传播或改编该文章,如构成侵权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
作 者 | 梦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