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回眸】1879年人类首次穿越东北航线

来源:环球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按照计划,从宁波舟山港启程的远洋货运轮船“伊斯坦布尔桥”轮近日将抵达英国集装箱港口弗利克斯托港。“伊斯坦布尔桥”轮于9月23日凌晨启航,取道北极东北航道,经白令海峡,单程18天左右,比传统航线缩短22天,此次航行标志着全球首条中欧北极集装箱快航航线正式开通,更是中国同其他国家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实践。

开辟北极航道一直是航海家的梦想。在几百年的岁月里,无数冒险者远赴地球北方的冰雪世界,勇闯气候恶劣、地形复杂的未知海域,终于在19世纪描绘出东北航道的完整海图。北极航道包括东北航道、西北航道等,东北航道是人类目前开发较为成熟的一条。

绕开好望角的传统航线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当时世界上的两大海洋霸主——葡萄牙和西班牙于1494年签署《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划分双方海事活动新发现的势力范围。同样谋求发展的英国、荷兰等国的海事空间被严重挤压。为了减少与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海上的冲突,同时将更多的亚洲茶叶、香料运到自己的国家,不少欧洲国家尝试通过北极地区开辟一条连接欧亚的新航路,绕开好望角的传统航线。

15世纪末期,出访丹麦的俄外交官伊斯托玛受战事影响改变出行路线,先从海上抵达挪威特隆赫姆,之后再走陆路到哥本哈根。伊斯托玛将这段特殊的旅途经历记录了下来,而后在欧洲出版传播。伊斯托玛的这段旅程部分与东北航道重合,他写下的旅行见闻对航海家极具参考价值。历史学家认为,这份资料是人类早期探索北极航道的重要依据。

16世纪中叶开始,欧洲涌现出不少探险家,他们凭借有限的地理知识投身北极航道的探索,严酷的气候将不少冒险者冻毙于冰雪中。1553年,英国军官休·威洛比受命远赴俄国,计划开辟新航道的同时与沙皇签订贸易协议。他率领的3条舰船途中遭遇风暴,其中一条登陆成功,船上的人见到了沙皇,另外两条船上的人不幸遇难,威洛比与几十名水手命丧大海。

1596年,荷兰航海家威廉·巴伦支成功探索到如今挪威的斯匹次卑尔根岛和熊岛,并率船队抵达俄罗斯西北部狭长岛屿——新地岛的最北端。因为巴伦支在航道探索中取得的成就,挪威与俄罗斯北部的一块广袤海域被命名为“巴伦支海”。17世纪初,商船已能在阿尔汉格尔斯克(今俄罗斯北德维纳河河口附近)至亚马尔半岛之间通行,这条航线也被一些学者视作东北航道的前身。不过,由于担忧英国人和荷兰人通过海路对西伯利亚产生威胁,俄国在1619年关闭了这条航路,欧洲多国对北极航道的探索工作受阻,俄国则在这一时期取得不少成就。

“白令海峡”因维他斯·白令得名

据海事网站“The Shipyard”记载,1648年,俄国探险家杰日尼奥夫从科雷马河启航,绕过欧亚大陆最东端的楚科奇半岛,证实亚洲与美洲之间并无陆地连接。80年后的1728年,丹麦裔俄国探险家维他斯·白令从堪察加半岛启航,反方向重走杰日尼奥夫的“来时路”,“白令海峡”由此得名。1742年,俄海军军官切柳斯金率人抵达泰梅尔半岛以北(今切柳斯金角),这一位置是如今东北航道的最北端。至此,整条东北航道已初具规模,从路径上看,切柳斯金角差不多位于整个航道的中间,此前不少欧洲航海家探明了航道西侧,俄国则集中完成了东侧探索。

随着地图测绘不断完善,19世纪中叶,一条横跨欧亚的“冰上航路”在世人面前浮现。1878年6月,瑞典地质学家、“学院派”探险家阿道夫·诺登舍尔德乘坐“维加”号蒸汽船从瑞典卡尔斯克鲁纳出发,于1879年7月成功到达白令海峡,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贯通整条东北航道的人。

在这次探索中,诺登舍尔德准备充分且“装备精良”。据记载,诺登舍尔德在成为探险家前是一位颇具建树的学者,除了地质学外,还广泛涉猎动物学、植物学、历史学、气象学和制图等。诺登舍尔德对北极探险兴趣浓厚,曾大量收集、研究这一区域的早期地图。1858年起,诺登舍尔德多次远赴斯匹次卑尔根岛、格陵兰岛和叶尼塞河河口等地考察,完成测量、地质勘探、生物学研究等项目,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积累了丰富的探险经验。

诺登舍尔德乘坐的“维加”号探险船也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船舶制造技术。“维加”号是一条经过改装的捕鲸船,为对抗海上浮冰,船体被加固,船上装载的物资足够全体船员两年所用。为了让船员保持健康,“维加”号船医还拟定了营养菜单,船员的日常饮食中有酒有肉有菜,甚至每天都有新出炉的面包。得益于准备充分,在整个行程中,“维加”号船上“没出现过一例坏血病病例”。

不过,诺登舍尔德的旅程也并非一帆风顺:1878年9月末,“维加”号途经楚科奇半岛时遇到大块坚冰,引擎停止运转,船只受困。所幸船员在当地人的帮助下度过了寒冬,1879年天气转暖后再次起航。

“最安全”的物资运输航道

极地探险专题网站“Secret Atlas”称,诺登舍尔德的成功是北极航道探索的一个转折点,说明了“严谨的科学探索远比经验、运气与传说更为可靠”,为未来的北极科考、地图测绘,以及物流运输等奠定了基础。随着东北航道被多国正式纳入航路图,它成为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的另外一条航线,极大缩短欧洲与亚洲的通航距离,潜在商业价值巨大。

二战期间,东北航道被视作一条“最安全”的物资运输航道,苏联曾通过该航道大量运输燃料与补给品。二战结束后,东北航道因高纬度地区冰情复杂、航期短暂等原因,一直未能成为全球性贸易主干道。不过东北航道的冰情近年来发生变化,耶鲁大学“气象关联”网站称,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2019年东北航道大部分水域的无冰期长达93天。这一年通过该航道的货物量高达2600万吨,是苏联鼎盛时期的数倍。 

2018年,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提出了依托北极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今年9月,中欧北极集装箱快航航线的开通,标志着人类开拓、探索数百年的北极航道转入常态化运营,那片曾被冰雪掩盖的神秘水域,终于成为连接大洲、大洋的海上通途。(刘皓然)

上一篇:卢佩章:我只是团队中的一个小兵
下一篇:明确限制具体目标,严管军事敏感领域,涉稀土出口管制,中方接连出手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