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别怕,我们救你!” 四岁半双胞胎姐妹捐干细胞救母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赵苑旨 实习记者 梁思涵)“两个孩子都很乖,她们的妈妈目前状态也很稳定,等过些天造血重建后,就可以出仓和孩子们团聚了。”3月28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李颖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天,“四岁双胞胎姐妹捐献造血干细胞救治白血病母亲”被媒体报道后,网友纷纷感慨:“孩子救妈妈,是本能,更是奇迹。”

38岁的李迪(化名)三个月前在湖南常德确诊急性髓系白血病。突如其来的疾病,让李迪的家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作为独生女,其年迈的父母已无法成为供体,而中华骨髓库也未能匹配到合适的供者,更为棘手的是,李迪体内存在强效HLA抗体,连脐带血移植这一备选方案也无法实施。生死一线之际,唯一的希望便落在了她那两个年仅4岁半的双胞胎女儿身上。

3月21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医护人员正为双胞胎姐妹采血。受访者供图

“儿童供者体重通常需达到受者体重的三分之一以上,但这对体重还不足20公斤的姐妹显然不达标。” 李颖表示,最后经过团队的反复论证,决定采用 “双供者同步采集”的方案,同时从两名孩子体内采集造血干细胞,既不让孩子重复采集和遭受穿刺痛苦,又能及时地采够支撑起母亲生命的造血干细胞。

从3月21日起,姐妹俩连续五天接受皮下注射动员剂和静脉采血。李颖回忆,“小孩子们平常打个针都会哭闹,但这5天的注射与采血,孩子们都是主动撸起袖子,紧皱着眉头,含着眼泪却一声没吭,她们也知道自己是在救自己的妈妈。”

3月26日,双胞胎姐姐正在做干细胞采集。受访者供图

3月26日上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血液内科干细胞采集室内,一场特殊的生命传递正在进行。经过四小时的采集,医疗团队成功从两个孩子体内采集到足够干细胞。当天下午,这份“生命种子”便输入李女士体内。

“造血干细胞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捐献过程类似成分献血,捐赠后1-2周就能恢复,不影响孩子们的健康。”李颖表示,尽管常规供者年龄建议为5至55岁,但在紧急情况下,医院已累计完成近两千例干细胞采集,并将最小供者年龄刷新至4岁。作为湖南省内最早开展CAR-T细胞治疗技术的团队,湘雅三医院血液内科近年来不断突破高龄移植、低龄供体等技术瓶颈,患者三年生存率达82.4%。

“妈妈,你在干什么?”3月28日下午,姐妹俩用手机给移植仓里的妈妈发去语音,听到母亲轻声问“你痛不痛呀”,姐姐立刻挺直小身板回答:“不痛!”李颖跟记者感慨,“这场救治的成功,不仅依靠医学创新,更离不开家属的信任。孩子的纯粹与勇敢,是支撑整个团队的力量。”

如今,湘雅三医院血液内科医生办公室的墙上贴了许多姐妹俩的简笔画,画上有歪歪扭扭的房子、手拉手的三个小人、蹦跳的小白兔……这些画是孩子们等待妈妈出仓时,趴在护士站一笔一画完成的,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她们对妈妈深深的思念与祝福,也见证了她们在逆境中的坚强与勇敢。

发布于:北京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