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三秦都市报
家长为孩子挑选盲盒礼物。
近日,在各大社交软件上,一款名为“labubu”的潮流玩具频繁刷屏,它所属的潮玩品牌泡泡玛特深受年轻人追捧,而这股“盲盒潮”也逐渐在孩子群体中流行起来,“盲盒拆卡”更是悄然影响着孩子们。那么家长们应如何智慧引导?
7月7日,一名刚刚放暑假的孩子被家长带到了医院,家长程女士说:“我家孩子最近迷上了盲盒,整天心思都在这上面。一个普通款就要六七十元,更别说好几千元的联名款。”一旁的孩子则委屈地表示:“同学们都有那个娃娃,就我没有,他们都不跟我聊天了。”
西安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心理治疗师张艳楠解释,盲盒对孩子有着独特的吸引力。其不确定的奖励机制,让孩子在拆开盲盒前充满期待,这种未知会激活大脑产生多巴胺,带来愉悦感,就像一种奖励。而且从众效应明显,孩子们觉得拥有爆款盲盒很酷,为了满足社交需求,就会不断购买。
另一位家长也提出疑问:“这盲盒到底有啥魔力,让孩子这么着迷?我孩子才上二年级,天天都吵着买盲盒,要集齐什么‘闪卡’。我看了那些卡片,就是纸或塑料片,没啥特别的。”张艳楠说,其实除了社交因素,盲盒还给孩子带来一种心理补偿。
然而,小小盲盒却也会带来不少隐患。张艳楠告诉记者,孩子们容易沉迷其中,花费大量时间,影响学习。过度追求稀有款式还会造成攀比心理,甚至看到价格被炒得过高时,会产生错误的价值观。
家长们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盲盒?张艳楠建议,要把看不见的“价值”变透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抽盲盒,计算花费金额,让孩子明白抽中隐藏款的概率很小。还可以把盲盒价值换算成孩子熟悉的东西,比如1个盲盒等于1周的早餐钱。再把孩子不想要的玩具卖掉,让他们体验贬值的感觉。
“制定零花钱使用计划也很重要。”张艳楠补充道,明确预算,和孩子约定每个月用于盲盒或其他游戏的消费金额,用“愿望清单”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此外,家长可以转移孩子注意力、培养孩子兴趣爱好以及增加亲子沟通。
“孩子沉迷盲盒可能是寻求社交认同、缓解情绪或者弥补情感缺失。家长要多和孩子一起活动,用真实情感连接代替物质慰藉。鼓励孩子发展运动、绘画等能带来成就感的活动。同时,要平等、尊重地和孩子交流,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张艳楠说,盲盒玩具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小觑,家长们需智慧引导,让孩子在享受盲盒乐趣的同时,也能健康成长。
文/图 本报记者 葛兰 实习生 李泽熙
发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