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与成绩无关。很多父母将假期旅行作为奖励,以孩子期末成绩达标为前提,想借外部压力督促孩子努力学习,达标则成行,达不到要求就取消。这种做法本质上将学习异化为一场功利性交易,看似在“激励”,实则会侵蚀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伤害亲子关系。成绩好本身就是对孩子努力学习最大的奖励,而旅行本应是一段愉悦的亲子时光、一次探索世界的成长之旅,与成绩无关。
旅行本是滋养成长的养分,却被异化为“条件”,传递给孩子的信号是:学习的价值在于换取奖励,而非探索本身的乐趣;父母的爱与陪伴是有条件的,取决于成绩是否达标。这种逻辑会让孩子将注意力聚焦于达标换奖励,而非知识积累与能力成长,甚至可能为了达成目标而投机取巧、弄虚作假。
更关键的是,当孩子成绩未达预期时,取消旅行本质上是剥夺了孩子通过多元体验疗愈挫折、积蓄能量的机会。旅行有助于孩子拓展知识面,锻炼独立性,丰富情感,提升审美,发展社会性。拿剥夺一件对孩子成长非常有益的事情去惩罚孩子,让孩子又失去了一次学习治愈和成长的机会,这不是很愚蠢吗?
成绩不理想时,孩子恰恰更需要在真实的世界中拓展视野,获得更丰富的生命体验,更多的情感支持,而不是因为“没考好”失去行走的机会和成长的可能。这种做法看似通过压力促进孩子学习,实则在孩子心中种下“学习”等于“压力”、“成绩”可以用来“交换”的认知,长远来看,只会让学习变成沉重的负担,而非自发的探索,反而会加剧孩子的厌学情绪。
#人平陪你走世界##教育的底层思维##行走中的成长课##在微博过暑假#
发布于: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