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业报 闻育旻 王棕宝
前不久,首届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在上海举行,吸引了全球行业上下游近300家头部企业参展,超19件全球首发产品、25件全国首发产品亮相,多项低空经济研发成果与数万参观者面对面。博览会参展观展热,是低空经济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中网信低空经济研究院院长王一鸣近日在接受中国工业报采访时表示,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的协同发展将形成“新技术赋能老产业、老基础支撑新业态”的良性循环,并通过产业链重构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来源:摄图网
王一鸣认为,低空经济硬件制造正从“玩具级”向“工具级”再到“交通级”进化,其核心逻辑是:场景定义产品→产品重构供应链→供应链催生新业态。他指出,中国企业凭借消费电子制造积累和场景创新优势,已在该领域形成“微笑曲线”两端(即研发和市场)的掌控力。下一步突破适航认证、能源动力等“卡脖子”环节,可以实现从“无人机大国”到“低空经济强国”的跨越。
1
头部企业构建“护城河” 动力系统赛道有望诞生龙头企业
王一鸣指出,低空经济与传统制造业的协同,本质上是工业体系的一次维度升级——从地面制造走向"空天地一体化"制造。这种协同不仅能让传统制造业获得"第二增长曲线",更能使中国在全球低空经济竞争中形成"全产业链碾压优势"。
在谈到低空经济与传统制造业的协同路径时,王一鸣讲道,在材料端:高端材料需求倒逼制造升级。eVTOL机身减重需求带动碳纤维产能扩张,无人机结构件需求促进铝加工技术升级;在产品端:存量产能的智能化改造。传统航企可将金属3D打印技术用于无人机精密部件生产,汽车工厂柔性产线改造转型生产eVTOL,航天级无损检测设备商拓展至无人机质检市场;而在配套端:传统零部件企业可以实现转型。工业电机厂商开发高功率密度航空电机,动力电池企业开发航空专用电池包。
王一鸣认为,中国无人机整机制造领域的头部企业已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覆盖消费级、工业级和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三大赛道。这些企业在低空经济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推动技术突破、应用场景拓展和产业链升级。首先,消费级无人机头部企业,如大疆创新,作为全球消费级无人机霸主占据全球70%以上市场份额,在农业无人机领域与极飞共同垄断国内90%市场。大疆的飞控系统、云台稳定技术领先,推动无人机技术平民化,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其次,工业级无人机头部企业,如极飞科技:农业无人机龙头,产品覆盖全球70国,国内渠道网络达1007个县城。农机自驾仪赋能传统农机智能化,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提升农业机械化率;航景创新:重载无人机领军企业,应用于森林消防、高原物流等,推动应急救援、极端环境物流的无人机替代,入选国家“低空经济领航者”案例,提供行业范式;纵横股份(688070,SH):工业无人机上市企业,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领先者,推动低空数据服务(测绘、环保监测)商业化;腾盾科创:四川智能飞行器头部企业,腾盾的无人机已多次在应急救援、气象监测等领域“挑大梁”。再次,eVTOL(载人/货运)头部企业,如亿航智能(EH.US):全球首个获民航局适航认证的载人eVTOL企业,推动城市空中交通(UAM)商业化试点,探索“空中出租车”商业模式;时的科技:eVTOL新锐企业,推动中国eVTOL技术出海。

来源:摄图网
王一鸣还谈到,低空经济的硬件制造层正经历从“单一产品创新”向“全产业链能力竞争”的跃迁,头部企业正在通过垂直整合、场景深耕和技术复用构建“护城河”。在消费级无人机领域,大疆通过“相机+飞控+云台”三位一体技术,将专业航拍设备价格从10万+压至万元级,倒逼GoPro等传统厂商退出消费无人机市场。在行业级无人机领域,极飞农业无人机搭载“睿喷”系统,实现厘米级精准施药,首创“无人机+遥感+AI”全流程解决方案。与巴斯夫合作开发专用药剂,硬件与农资深度绑定,从而在全球农业无人机市场占有率超40%,稳居行业第一。而在物流无人机领域,美团无人机构建的低空物流网络日均完成超 1 万单配送,配送时长较传统模式缩短 40%。这一颠覆性变革的背后,是美团耗时 8 年打造的 “空中运力” 体系。
中网信低空经济研究院院务会常务副会长兼适航部主任李亦工尤其关注低空飞行器的动力问题。他对中国工业报表示,工信部与其他三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中明确指出,未来以电动化为主攻方向,兼顾混合动力、氢动力、可持续燃料动力等技术路线。
李亦工指出,当前eVTOL的动力技术市场选择与早期的新能源汽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混动技术路线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质,若低空飞行在空域改革、基础设施建设、法律法规等进展超预期的情况下,混动技术路线或有望成为eVTOL发展的有效补充。动力电池是目前无人机和eVTOL最主流的能源形式,其中eVTOL使用的航空动力电池对于安全性,能量密度、功率密度等各方面性能要求相较新能源汽车更高。
固态电池凭借其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目前被视为是eVTOL动力电池的最优解。固态电池在投产前期由于成本高昂无法在新能源汽车上大规模普及,但有望在成本敏感性相对较弱的eVTOL上率先得到推广,可谓是“双向奔赴”。目前全固态电池的量产投用依然面临着诸多技术上的问题,而半固态电池是由液态电池向全固态电池过渡的理想中间方案。
李亦工认为,凭借新能源车产业的发展,我国动力电池厂商已经跻身全球第一梯队。航空级的动力电池方面,国内已有数家包括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中航创新在内的电池企业与eVTOL企业达成了深度合作。在大功率电机上,我国企业仍然与国际老牌航空动力厂商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暂未有适航级的电机产品推出。 eVTOL中动力系统价值占比相较于新能源汽车更高,技术和认证壁垒更高,用户黏性更强,未来更有望出现产业龙头。
2
多维度发力突破“卡脖子”难题 可构建“低空+多行业”生态
王一鸣指出,低空经济正逐步形成“低空+多行业”的融合生态,当前低空制造领域呈现出三大明确趋势:一是消费级无人机正从娱乐化、航拍化向“工具化”转型,二是工业级无人机加速向“无人值守+AI”升级,三是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正在加快推进适航认证,为城市空中交通商业化应用铺平道路。王一鸣强调,低空产业发展仍须克服适航标准不统一、基础设施滞后、公众接受度不高等一系列挑战。
王一鸣表示,突破低空经济核心子系统的“卡脖子”难题,需要从技术攻关、产业链协同、政策支持、人才培养等多维度发力,并构建高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如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尽快实现国产化替代与技术创新;在航电系统实现自主可控与适航认证;在飞控系统实现AI赋能与自主算法等。
王一鸣建议,政府要从政策支持与标准制定方面进行引导,如设立专项基金,推动适航互认等;企业要主导产业链协同与生态共建,其中核心头部企业可牵头组建“低空机载产业联盟”。鼓励国产替代,供应链本土化;高校与科研机构要加快技术孵化与人才培养,并与产业企业深度协作共建实验室,实现产教融合;金融资本要进一步助力商业化落地,引导风险投资投资物流无人机研发。

来源:摄图网
李亦工谈到,当前,我国低空经济产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应用场景广阔,展现出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的巨大潜力,“低空经济+传统行业”的组合类型多元,有助于逐步打破行业壁垒,释放前所未有的发展动能。从物流运输到应急救援,从农业植保到旅游观光,低空经济以独特的优势为传统行业带来转型升级的新机遇,加快构建更加智能、高效、绿色的产业新生态。在产业层,多产业主体跨界融合,充分利用政策环境、空域条件、基础设施、专业资源等,加快推进低空产业圈新业态的发展。例如,深圳市作为低空经济发展高地,凭借创新探索、主动发展,不断完善无人机产业生态链,其低空应用场景日益宽泛、产业融合成效显著,低空经济规模与综合效益得到显著提升。
李亦工认为,通过场景创新与商业模式探索推动低空交通向常态化服务转型,是激活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低空交通的发展不应简单复刻传统通用航空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需针对新型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智能导航系统等技术特征,构建“技术——场景适配性创新”。例如,设计低空交通微循环网络,通过15分钟航程圈连接交通枢纽与商务区,既利用刚性需求推动技术成熟,又培育商务客群消费习惯。同时,逐步开发“交通+”、“物流+”复合产品,推动低空服务标准化、透明化,扩大服务受众范围,为低空航线网络化、规模化运营提供实践验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市场化定价机制,通过价格信号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共同推动低空经济的繁荣发展。我国将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经济的新增长点,注重飞行器与各类场景的融合与应用,致力于打造集 “先进制造+应用场景+数字底座+低空基建”于一体的“低空+多行业”融合的低空产业生态。(实习生陈亦夏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