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长安街知事
“老漂”,指从外地来到其子女所在的城市,帮子女看孩子、做家务的老人,是青年家庭的摆渡人。本书基于诸多深度访谈,生动呈现了“老漂”家庭中的矛盾和关系调适,从家庭社会学视角描述和解释了“老漂”家庭的育儿生活和家庭关系。书中以案例的形式,尝试回答,为什么“老漂”是青年家庭的刚需?中年人如何在“做父母”“做儿女”和“做自己”之间找到平衡?由此透视中国家庭的现代转型。
漂泊与摆渡:
异乡生活的双重特征
在当代中国,不仅有漂在北上广等大城市追逐梦想的年轻人,还有漂泊异乡帮子女带孩子的老年人,他们被称为“老漂”或“老漂族”。
放眼全国,许多城市的青年家庭都离不开“老漂”的支持。“老漂”群体的存在及其价值,展示着中国传统家庭模式的韧性与活力。
对于大部分城市青年家庭,特别是刚从农村进入城市的青年一代来说,相比于请保姆,让自己的父母来提供家务支持是更好的方案:既放心可靠,又能省下一笔开支。依靠“老漂”父母的支持,中国城市的许多青年家庭,用一种温情脉脉的方式,低成本地解决了家务劳动和幼儿看护问题。
“老漂”群体,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勾勒出中国的社会流动与代际关系图景。城市化给家庭带来的各种压力,通过代际支持得以缓解和消化,这正是中国传统代际伦理的现代价值。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老漂”堪称现代家庭生活的摆渡人,他们帮子女渡过育儿阶段的难关。但要成为这样的“摆渡人”,“老漂”首先要离开熟悉的家乡,漂泊到一个陌生的“生活渡口”,这也意味着他们要面临更多不为人知的艰辛。
漂泊与摆渡是“老漂”在异乡生活的双重特征。一方面,“老漂”是老年漂泊者,他们远离家乡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包括语言、气候和社会关系等。这些适应,很多情况下并不是指向长远生活,而是为了完成阶段性育儿任务。完成任务后,大多数“老漂”就会回到老家。所以说,“老漂”的漂泊,并不是漫无目的的随波逐流,而是具有一种确定性,是一个从熟悉到陌生、再从陌生返回熟悉的过程。
另一方面,“老漂”是老年摆渡者。“老漂”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帮子女渡过育儿这道艰难的生活河流。“老漂”撑着船,努力将子女们送到安稳的对岸。船上载着的既有中国人生儿育女的理想人生目标,也有城市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朴素需要,即孩子有人带,下班回家有饭吃。这些具有超越性和世俗性的需要,都可以通过“老漂”这个摆渡者来实现。
付出与委屈:
代际碰撞中的隐形困境
我们强调“老漂”对于城市青年家庭的支持作用,但也不能把“老漂”生活过度浪漫化——有意义的日子未必是舒心的日子。许多“老漂”都说自己在子女家“过得并不轻松”,甚至很委屈。
作息习惯、消费观念、育儿方式等方面的代际差异,在狭小的家庭空间中相遇、碰撞,甚至冲突。特别是当这些差异牵扯到孩子的时候,两代人就会变得更加敏感:一方是信奉老办法、土办法,秉持传统经验的“老漂”;另一方是信奉现代教育学、营养卫生学、心理学的新生代父母。婴儿身体不舒服,到底是按照老人的土办法应对,还是赶快去医院看医生?
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经验主义与科学主义的争论和较量,在婴幼儿家庭教育领域普遍发生着。经过多轮博弈,“老漂”们往往败下阵来。有些“老漂”会选择妥协,按子女的方法来,但也许口服心不服。相比较而言,子女工作特别忙碌的家庭,“老漂”的生活自主性和独立性会强一些。
在“老漂”家庭中,难相处的不只是婆媳关系,亲子关系也可能紧张。委曲求全是大多数“老漂”的心理状态:即便感觉自己受了委屈,也会忍气吞声,维护家庭团结。发展是最大的家庭政治,“老漂”们最懂顾全大局,有的“老漂”还要出钱贴补子女的家庭开支。
城市青年经营的,大多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生活。在忙碌、内卷的抚育生活中,“老漂”虽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家庭地位往往处于边缘。作用与地位的反差,折射出代际关系的不平衡,且很容易转化为“老漂”的心理不平衡。
每一代的心思似乎都主要集中在孩子身上。这是中国式家庭的注意力分配逻辑,我们每个人都是这种家庭伦理的受益者和推动者。
传统与现代:
新型家庭的转型之思
“老漂”家庭是一种新型家庭。一方面,“老漂”家庭很现代。精细的抚育方式、高标准的教育期待、日益重要的社会竞争力,这些都对家庭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老漂”的加入正是家庭应对现代压力的一种适应。另一方面,“老漂”家庭又很传统,家庭伦理和代际支持是其底层架构,“老漂”的付出本质上是传统“养儿防老”伦理的反向延伸,是代际互助的现代体现。
“老漂族”现象是我们理解当代中国家庭转型的一个窗口。透过“老漂族”现象,可以了解城市青年家庭的生活方式和代际关系,可以看到家庭责任、矛盾、纠结,以及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调适。阅读“老漂”的故事,其实就是在理解和思考这个时代的家庭生活。
家庭生活的意义,只有在我们积极投入、努力经营的时候才能充分显现。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更需要增强家庭生活的经营意识。我们都面临着一个共同任务,那就是如何更好地扮演家庭角色和处理家庭关系。下班后,当我们身心疲惫地回到家中,该如何扮演好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儿子、儿媳妇、女儿、女婿的角色?我们能否关照到“老漂”父母的心理状态和情感需要?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感知和理解“老漂”父母的衰老?这种衰老不仅是身体的,更是远离家乡后的孤独与不安。
作者:陈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