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生态环境部

阳光倾洒在校园一隅,“耕读学廊”的木牌在微风中轻晃,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这条由全校27个班级共同浇灌出生命力的生态长廊,宛如一条绿色丝带,蜿蜒穿过教学楼间的空地。各班在走廊搭建了种植区,依照二十四节气种植葱、韭菜、油菜、西红柿等作物。学校组织亲子劳作活动,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种植养护,学习耕作知识,见证蔬果成长,践行生态理念,体会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
南宁市位子渌小学地处心圩江湿地公园畔,依托70年办学历史与生态资源优势,确立“生命、生活、生态”核心理念。2012年迁建后,学校致力于构建“四位一体”生态教育模式,通过“三耕”(耕读小院、耕读茶园、耕读学廊)育人实践实现劳动教育与生态课程深度融合。
基地建设:劳动与生态空间融合
南宁市位子渌小学以“空间重构”为理念,打造“耕读小院、耕读茶园、耕读学廊”三大实体基地,将劳动场景与生态教育深度融合,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自然之美、劳动之趣。
学校开辟200平方米生态种植区,打造“耕读小院”,以四年级学生为主,秉持“且耕且读亦美亦创”的理念。该基地分为五个地块,由各班自主种植。学校经常组织亲子劳动活动,家长与学生在此共商种植计划、参与劳作,传承耕读文化,体验生态种植之美,增进亲子关系。
“耕读茶园”位于学校运动场一侧,以五年级学生为主,秉持“且耕且品亦情亦美”的理念。师生与家长携手,将荒地改造为种植金花茶、茉莉花等多种作物的生态茶园。各班负责茶园的管理与收割,学生负责采摘成果。学校开展亲子劳动竞赛,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传承耕读精神,增强生态意识,感受劳动与自然融合之趣。
课程创新:学科与劳动跨界联动
学校以“学科渗透”为路径,构建“生态劳作、ECIT 智创、创美生活”三大课程群,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构建“生态劳作”课程群,将劳动教育嵌入学科教学。例如,语文课上,学生撰写《植物观察日记》,并结合诗词创作自然主题作品;数学课上,统计植物生长数据,分析环境因子对生态的影响;美术课上,利用校园植物开展写生、自然拼贴等艺术创作。
打造“ECIT 智创”课程。该课程涵盖工程结构、创意设计、智能控制、传统工艺四类内容,学生可在真实情境中,通过课题研究、项目整合、主题探究、综合展示等方式学习,构建起集知识性、技能性、创新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劳动技术课程体系。这一过程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其砥砺工匠精神,使他们体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进而形成热爱、尊重、崇尚劳动的价值观。
开展“创美生活”课程,这是师生、家长最喜闻乐见的创新生态实践活动。学校通过举办“旧物新生”设计赛,引导学生对瓶盖、矿泉水瓶、纸盒、废旧衣物等物品进行循环利用,美化身边的环境与生活,践行低碳生活理念。
学校精心设计主题活动,以“时间延展”为轴线,形成“春种(播种节)—夏管(护绿行动)—秋收(丰收节)—冬藏(堆肥实验)”的完整劳动链条,组建“生态护卫队”,构建起有效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和全时空育人生态。同时,学校以“成长追踪”为核心,建立“绿芽成长档案”与“生态银行”机制,通过过程性评价与激励性反馈,激发学生持续参与生态劳动的内生动力。
春风化雨:“三生”教育润泽心灵
学校突破传统生态教育模式,以“三生”(生命、生活、生态)核心理念,构建起“空间重构—课程融合—活动延伸—评价激励”四维生态育人体系,将生命与自然之美紧密相连,实现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深度融合。在这一体系中,生命如四季繁花,在“三耕”实践中绽放绿意;教育如春风化雨,于劳动与生态的融合中润泽师生心灵,师生综合素养显著提升。
学校培育出一批综合素养高的优秀师生。在12年间,共有37名师生荣获国际生态、全国生态环境教育等领域称号,师生在各类活动中获奖近1000人次。学校课程改革实现新突破,开发设计“生态+”特色校本课程7册。近年来,国家级、自治区级等各级课题立项与结题成果丰硕,“生态”系列项目斩获自治区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获得省部级奖励近50项。学校生态教育成果吸引了各地市生态环境部门及学校前来参观学习,累计超4000人次,为区内外学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未来,南宁市位子渌小学将持续深化“三生”教育理念,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教育新范式,继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教育新篇章。
编辑 | 李夏菁